首页>>专题>>正文
《星星》照进了怎样的现实
文 | 王华玉
 既然《来自星星的你》那么热,热得连“两会”这样的严肃场合、王岐山这样的高层大佬也不忘念叨几句,那,我也必须说说了,就当是“政治正确”吧。
说什么呢?哈“星”?不好意思,我还真没这格,因为只零星看过一点点——但可怕就在这儿——一个人,并没有观摩的体验,却先入为主地点赞了。别怪我草率跟风,人是社会动物,当你身边的人都在对某个事物交口称赞时,你想不受影响其实是很难的。
其实,这就是当下真实的文化生态。现在的年轻一代几乎已形成共同的娱乐消费习惯:影视只看好莱坞大片和韩剧,体育只认三大联赛和NBA,过节独钟圣诞节和情人节……这种价值判断的集体意识或无意识,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被挤压得越来越逼仄,对年轻人来说,中华文化似乎没有什么可留恋的。由此延伸开来,发生在年轻人身上、正愈演愈烈的出国潮,就不难理解了。须知,爱国从来就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国家是否可爱、是否值得生死相守,是由一点一滴的生活感受和评价累积起来形成判断的,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而且是“根”之所在。
孩子们为什么对传统文化不感冒呢?我就此问过正读中学的儿子,他摸了摸脑袋,说:“好假的,没味道。”——我儿子算是个“乖孩子”,也似乎还没到反叛的阶段,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也相信他的看法有代表性。那么,这个“好假的,没味道”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了。
先看看我们在传播传统文化方面都做了一些什么吧。整天聒噪在荧屏的宫廷剧就不谈了,只说“正面引导”一类。我们倡议过读经、穿汉服,推行过京剧进校园,但这些与孩子们的本真生活隔得有多远啊!让他们弄这个,能不觉得“好假”“没味”吗?
身为中华儿女,我始终相信,我们的儿辈血脉里是有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星星热”就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这种认同。正如王岐山所言,“韩剧的内核和灵魂是儒文化,恰恰是中华文化回归的升华”。曾经万人空巷的国产剧《渴望》,说的只是一些家长里短的事,但勤劳善良、隐忍负重、修身齐家等传统文化元素都蕴含其中了。可惜,《渴望》以后,就再没有出现过一部能达到这种“寓教于乐”效果的国产剧了。阵容庞大的文化产业商人们,要么彻底放弃了文化产品的教化功能,要么生搬硬套、粗暴灌输,没有顺应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试想,《星星》如果没有玄幻、爱情、时尚等元素的包装,光贩卖一些儒文化的生硬概念,能万人争睹么?
当然,变化也还是慢慢有了,《爸爸去哪儿》就是。这档电视节目,借助明星、户外等元素,通过观众喜闻乐见的手段将亲子的传统文化理念呈现出来——遗憾的是,这也并不是国产原创的“一小步”,它只是韩国节目的翻版而已。
所以,要问《星星》为什么能灭了国产剧,必须先检讨我们自己都做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