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经典新解】跳出你的“八卦炉”
文 | 赵炎
 马向阳下乡记,我认为是近年来最好的一部乡村题材剧,它巧妙地安排了种种利益纷争,诠释了为公与为私的朴素话题——公道自在人心。
解开绳结促和谐,踏平坎坷成大道,在这点上,马向阳的升华与孙悟空的得道本无二致:都经受过八卦炉(世相)的淬炼,又成功地跳出了“八卦炉”。把马向阳比作猴子当然不妥,但分析“八卦炉中逃大圣”这个段子,有利于我们拨开迷雾见真章,了解人心之重要。大圣,即人心也。得人心者得天下,固人心者固天下,跳不出“八卦炉”,谁也成不了赢家。

孙悟空这个名字,是他的启蒙恩师给取的,大有深意。空,即空性,相对于世俗人性之种种,用今天的话说,一个人能够抵住各种诱惑,对自身不良习惯、不道德行为、轻微违规等行为有意识地保持零容忍,即可称为悟空。
有趣的是,这个启蒙老师傅非常古怪,对此番道理只字不提,与絮絮叨叨不厌其烦的唐僧式教育形成了鲜明对比。孙悟空终于毕业,师父却不许他说出师承,大概是对徒弟能否“悟空”心中没底吧。
恩师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步入社会的孙悟空简直就是个不良青年,浑身的毛病,一抖搂能掉下一箩筐。譬如狂妄自大,称王称霸,浑不知天高地厚;譬如损人利己,强掠财物,视地方官如草芥等等。
尽管长庚星以“三界之间,凡有九窍者,可以成仙”为由,将他录入体制内,先后授予弼马温、齐天大圣等职衔,但他不是嫌官帽儿小,就是搞腐败、监守自盗,各种违反秩序的行为乃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曾对鲁哀公说过“五不祥”,其中第一条即是“损人自益,身之不祥”。姜子牙也说:“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小到一个普通人,大到一个政党,如果只顾自己的利益,而罔顾他人或者其他群体的利益,那都是危险的。此一阶段的孙悟空几乎自私到了走火入魔的状态,“不祥”步步逼近。

人人都会失陷“八卦炉”,只是传统的教育方式并不要求学生去体验,而是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即可。古代的“学而优则仕”,学的完全是道德,而不是知识的灌输与社会实践,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
在这方面,道家的启蒙者似乎采取了相反的办法,他们依凭事物本质去推演变化万端的现象,让修行者自悟,前者曰五行,后者曰八卦。也就是说,八卦炉其实就是社会大熔炉,大染缸,我们个个身在其中,唯不知跳出之法而已,或者说,能够跳出去的人不多而已。
孙悟空被捕后,由于“吃了蟠桃,饮了御酒,又盗(吃)了仙丹……运用三昧火,煅成一块,所以浑做金钢之躯,急不能伤”,所以太上老君动用了“八卦炉”。将无形的八卦化为有形的炉具,显然是神话手法,但在助孙悟空修身自悟的程序上却无懈可击。此像极了以毒攻毒之法,非消灭其身,而是升华其品性,启迪的性质颇为明显。
这里还要注意一个细节,即孙悟空本质并不坏,属于孺子可教的那一类。如果他冥顽不灵,杀人吃人,老君也许就不会多此一举了。事实上,八卦炉的确激发出了孙悟空的善念,见到如来佛祖开口就说:“你是那方善士?”这在之前根本是不可能的。如来佛祖也规劝孙悟空:“但恐遭了毒手,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什么叫“本来面目”?就是指本性。
现实中的例子也很多,比如马向阳这个典型,原本是商务局的一个小科长,在城市的“八卦炉”中自得其乐,喜欢旅游,朝气蓬勃,人缘也好,唯独在工作中缺乏积极进取的精神。所以,该局局座在人事上作了调整,将他下放至农村这个“八卦炉”里锻炼,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然,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十个指头有长短,一只巴掌拍不响,单方面的拍打力对于泄了气的皮球毫无用处。比如同样的学校,尖子生向来是少数;同样的“八卦炉”,跳出来的人也是少数。
孙悟空之所以能跳出“八卦炉”,是因为既初悟了空性,又矢志不渝。前者曰清、慎。老子云:“清虚者天之明也”,初步认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本性就有所回归,说话做事自然就有分寸;“凡出言,慎为先”,锋芒一敛,反躬自省,诚敬恭谨之心顿生;后者曰勤,即有为,业精于勤、勤能补拙、天才出于勤奋,等等,都是勤的至理。孙悟空恰恰是处处逞能,有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强调有为而显的诸相。此三者合一,火眼金睛乃成,也就洞悉了世态。
马向阳的成功也是一个例子。静下心来思考,发动村民献策,是清的素质;避开土地流转的矛盾,维护每一位村民的自尊,是慎的要求;遇到困难不退缩,积极的去解决困难,“三手”抓致富,让每一位村民都享受到集体的好处,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则是勤的表现。全村人的人心被他完全聚合,全村人的能量被他完全左右,农村的“八卦炉”安能困得住他?
史书上也曾记载过一个相似的例子,说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赵盾是个好官,当时的政坛风气很不堪,许多人在“八卦炉”里瞎折腾就是出不来,贪污受贿的有之,祸乱朝纲的有之,但赵盾却跳了出来,其法宝也还是“清、慎、勤”三字。有一次,他天未亮即已穿戴整齐准备上朝,奉命前来的刺客鉏麑看到后大为感慨:“不忘恭敬,民之主也!”于是陷入两难选择:“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最后,只好以触槐而死来破解:“有一于此,不如死也!”显然,鉏麑也是一个跳不出“八卦炉”的家伙。
能够跳出“八卦炉”的人,一般或多或少都悟到了“公心”的力量。《淮南子·修务训》这样记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无私则无畏,区区“八卦炉”何能为耶?这些人有个共同的名字叫模范。

《西游记》第七回之后,才是西游的真正开始,孙悟空跳出“八卦炉”,唐僧就必须随后出现,否则没戏可唱了。
唐僧是某种事业和远大目标的象征,用佛家的话说,就是“代表众生的自性”,用如今的政治术语表达,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无疑起到了灯塔的作用。没有唐僧,孙悟空即便跳出“八卦炉”,也无法破解五行(五指山)的束缚。有道是“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五指山下五百年,孙悟空可谓“身安屋也宽”,但心的安与宽则绝对零指数。
这就好比一个干部,自身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也能尊重民意,敬爱民众,秉承公心,行仁举义;然若缺乏事业心、进取心,施政没有目标亦无计划,就违背了“同天下之利”的古训,充其量只是修己之德罢了,说到底还是私心在作祟,因为不能惠民,则不能使民和服。
但是,能否跳出“八卦炉”依然是大前提,否则免谈。为人有为人之道,做官有做官之法。如同日月运行、寒暑更替、昏晓交互,都有其内在规律和法则。然“跳出”之道,唯“悟空”一途,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他。
跳出你的“八卦炉”,也就跳出了既有的环境或时代局限。做人,人品为先,要清虚;做事,明理为先,要谨慎;做官,公心为先,要勤政。如果把老君的“八卦炉”放在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中加以认识和理解,则必能以坦荡之襟怀,结和谐之果实,营造出有利于“收拾人心”的良好社会氛围,给读者提供更多的现实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