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特刊:潇湘年货志
本刊记者 田雄狮 \策划、执行
  湖南人关于过年的很多回忆,大多数都是和年货联系在一起的。年味,从置办年货开始。
在以前物质并不那么丰富的年代,当房梁上开始挂上腊肉、香肠和干鱼,小朋友们的心里就开始偷偷地欢欣鼓舞起来,期盼那个马上到来的,好吃好玩还能拿压岁钱的特别日子了。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年货是一件年三十才舍得穿的新衣服,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是父母杯子中形形色色的醇酒,是家里新添置的电视机……
不同的是年货内容,相同的是凝结其中的生活滋味。其实,我们买的不是年货而是回味,当过年传统风俗再一次被人们重视起来的今天,年货,能够带领大家重新回家……



大数据告诉你湖南人如何“打年货”
湘西凤凰 :大概是湖南最有年味的地方了
 曾焱  /  文

刘大炮保留着老凤凰人的生活习惯,一天只吃两餐,早上10点,下午16点,少有破例。我们进他家门的时候大约是10点半,老爷子正守着炉火,不紧不慢吃他两菜一汤的早饭,儿子已经在隔壁染坊里忙开了。

血粑鸭和杨家厨房
刘大炮是这城里的名人,大名刘贡鑫,有一手祖传的蓝印花布手艺,现在已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但他乐意人家喊他刘大炮,正经叫名字还不习惯。
老人好老味,聊起过年,他记得小时候家里那些吃食,说至今也没怎么变:“凤凰过年和湖南其他地方差不太多,家里起码要备齐了鸡鸭鱼肉和猪脚,要做腊肉、香肠、血粑鸭,还有灌粑、糍粑、桐叶粑。灌粑没听说过吧?把新鲜猪大肠洗干净,灌进糯米蒸熟,用粽叶捆起来挂到梁上,想吃的时候取下来切片炒,好吃得很。凤凰还有一种炒米:把糯米蒸熟后晒干,用细细的石英砂入锅一起炒香,再筛出来装到罐罐里。大年初一那天,我们这里讲泡茶就是泡碗炒米茶,放点白糖、红糖,就着煎糍粑吃,敬祖、待客都要用它。”
凤凰是个苗家、土家和汉族杂居的边城,从前苗家有苗年,土家的习俗是比汉族提前一天过年,叫“过赶年”。现在各族都过汉年。
专门过来找刘大炮买布的杨春雷说:“可惜你们来早了,赶不上到我家过小年,那才叫一个热闹。”按照凤凰的老习俗,小年那天要做全羊席或全猪席。现在城里人大都不搞这个了,但他家一直守着老规矩,每年都在自己店里置办20多桌,把亲戚朋友和周围邻居全叫过来吃席,甚至长沙、贵州那边的好朋友也会过来赶个热闹。
杨春雷是万木斋的老板,凤凰县餐饮协会主席。古城里,怕是没人不晓得这家店和这家店的血粑鸭。凤凰名菜血粑鸭被家家饭馆写在招牌菜里揽客,但本地朋友特地嘱咐我们,吃正宗血粑鸭,还是到万木斋去。
和我们一样,到万木斋吃饭的客人,桌上大都点了一盘血粑鸭。这道菜看相不讲究,大块鸭、大片粑,一股子湘西食物的野气,吃到嘴里却着实满口香浓,既有鸭肉的鲜美,又有血粑的清香糯柔。说起血粑鸭的来历,杨春雷说也是从祖父嘴里听来:凤凰这边,端午、中秋和过年是最重要的三大节,桌上都不能少了鸭子这道菜。过年家家打糍粑,打糍粑就要先泡糯米,有人做鸭子的时候,不小心让鸭血掉进了糯米盆,可又舍不得丢掉,干脆就把糯米和着鸭血一起蒸了,变成一碗糯米粑,也叫鸭血粑。到后来,他们发现血粑切块放到鸭子里一起烧煮更加美味,就有了现在这道血粑鸭。
杨春雷说,吃什么都要讲究时鲜,鸭子虽说四季都有,过年也是必备的大菜,但真正好吃还是在中秋前后——开春喂养的鸭子到那时刚好长到肥瘦合适,烧鸭子必不可少的重头配料仔姜也正新鲜。好的鸭子,讲究选那喂养了年把的麻鸭,是一种毛色灰、有麻点的土鸭。据杨春雷说,凤凰麻鸭还不是最好的,如果家里来了贵客,当地人会专程到相邻的贵州松桃县去采买,“那里的麻鸭比这边更正宗,个小,肉紧”。
“一只鸭子,八两糯米”,这是做血粑鸭最合适的配比。糯米头天晚上就浸泡起来备用,第二天用现杀的鸭血滴入糯米,放少许盐搅拌均匀,等凝固后再上锅蒸。照老法,是用柴火和铁锅,大约个把小时可熟透,出锅后切块,用茶油稍稍煎炸,此时外酥里糯,微有咸味,趁热在灶头尝了几块,觉得已是一道口感极好的家常点心。不过对血粑鸭来说,这只是备齐了主料。
这天,杨春雷是在他家的私房小厨为我们展示了这道名菜的正宗做法。杨春雷让大徒弟掌勺,自己现场指点,老杨师傅笑呵呵地坐在老灶后面烧火——乡下柴灶大有讲究,要想菜炒得好吃,什么时候添柴、什么时候压火,都得在点子上。大徒弟将猪肥肉、花椒、菜子油先下锅炒香,然后加入鸭子、生姜一起爆炒,看火候入食盐、酱油和清水,大火炖20多分钟,有香气溢出,再放大红椒切片;等鸭肉煮熟,将已经切好备用的血粑块放入鸭肉里小煮,成金黄色就妥了。最后这一步其实重头,要让糯米血粑饱吸鸭子的汤汁,又不能让一锅菜失了清澈。因为天冷,杨春雷让徒弟把这道菜做成了火锅来招待我们,这是又有变化了。对儿子和徒弟做的血粑鸭,老杨师傅评点严格,他半开玩笑说,往过细里讲,只算学到他传授的百分之八十。“就单说放姜这一条吧,我是要分三次的:第一道和肥肉一起入锅,炒出料香;第二道放在半路,保住姜的原味;最后出锅前再入一点,就完全香出来了。他们呢,一般只能做到两层。”

中营街的桐叶粑 
“冬天,人们走街串巷去看傩堂戏,家家打粑粑,四处有梅花开,半夜满城猪叫,爆竹响个通宵,接着是狮子龙灯一直闹到正月十五。”黄永玉回忆的小时候凤凰年关景象,现在所剩不多了。家家打粑粑在城里看不到,但好吃的传统桐叶粑在街巷里还有得买。古城老住户、县科技局的田宏志说,他们自己不常做,想吃桐叶粑了,会多走几步到中营街,去买田祖莲家里的。
田祖莲家的老屋在中营街3号,和沈从文故居只隔了几十米远,拐个弯就到。因为和两条商业主街都不紧靠,这条老街没有那么多铺面,游客也少些,但田祖莲家的桐叶粑名气依旧大得很。
我们约了第二天一大早去看田大姐开工。残冬的7点钟,天还没怎么亮,田大姐已经升起了炉子,正准备和面,旁边一大脚盆桐叶是头天夜里就提前泡上的。这是一弄老城里常见的逼仄的铺板屋,底层作门面和作坊,一家四口住二楼,顶上的阁楼用来放物料。
桐叶粑是凤凰人过年、端午、中秋、重阳都要做的传统吃食。湘西从前桐油生意极盛,种油桐、起油坊、榨桐油,经行商沿沅江、辰河走水路,销到常德、汉口去。沈从文就写过:凡有溪流的地方,必有水车、染布、碾房和油坊。“蒸料时油坊内弥漫白色蒸汽和醉人香气,人头便在白雾香气里浮动;满身油腻的打油汉子,一边发力大锤,一边歌呼。那歌呼在静寂的山野里荡漾,既悠远,又绵长。”油桐树5月散叶、12月落叶,到中秋节前后,圆阔的叶子正好是繁茂时,妇女们上山用钩刀钩取下来,放在背篓里背回家,一束束捆好,倒挂在房里晾着,两三年也不坏。要用的时候,将叶子用水泡发,拿来包桐叶粑。
凤凰的土家、苗家和汉族,从前家家都会做这种点心,像粽子、月饼一样应和节气。退休前负责在县里研究民族文化和民间文艺的陈启贵老先生是土家人。他说,土家过年规矩多,初一那天不能进食米饭,所以从早到晚,糍粑、甜酒和桐叶粑就是待客的主食,每家桌上不能少。最有意思的是,土家人年三十夜要记得给辛苦一年的水牛送饭:蒸大碗糯米饭,往里打几个鸡蛋,按照牛的年纪,一岁加一个,如果是五岁的老牛,就要煮五个鸡蛋进去了。
再说桐叶粑,看起来简单的乡里粑粑,制料和工序却慢悠悠地细致,倒是很合了我们对于年货的那种郑重其事的期待。
桐叶粑最特殊的一道工序,是需在面里和入一种白蒿叶。田祖莲告诉我们,凤凰这边常见的野蒿菜有五种,他们本地人喊青蒿、白蒿、毛蒿(也叫野菊花)、板板蒿和苦蒿。“苦蒿可以熏蚊子,青蒿用来做社饭,白蒿专门做粑粑,所以本地人也把白蒿叫粑粑蒿。”青蒿和白蒿常常会杂长在一起,河边、山上多,各家菜园子的边垄上也长,一年四季采得到,但端午前那段时间最茂盛也最鲜嫩,过了端午就见老,也渐稀,不太容易找到了。问田大姐怎么辨别,她说不难,白蒿的叶子背面白色,而且长得比青蒿高,最粗大的能有一人高。蒿菜添香,也帮助消化,与糯米相配正好解腻。
田祖莲端出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大铁锅架到炉上,先用菜子油在里层匀匀地抹了一遍,然后放入少许凉水烧开,将已捣碎的蒿叶倒进锅里,开始熬煮。过一会儿,杨老敬在炉上垫了一块铁片,改成小火,边往锅里加磨好的米粉,边用锅铲搅和。“米粉要细磨过筛,糯米和黏米的比例很重要,糯米七成,多了黏口,少了不香。”田祖莲说,现在好多人都买现成的两种米粉来兑,她还是尽量坚持自己磨,怕买来的米粉成分不纯,比例不好掌握。
炉前的人现在换成了杨老敬。和面是个体力活,因为糯米在锅里黏劲太大,分量多的时候,只有男人才搅得利落。随着蒸汽腾开,我们开始闻到一股特别的香气,清淡的蒿叶味道被炒熟的米香裹起,一阵有一阵无,满屋窜开。等到白色的米粉和暗绿的蒿汁和得色泽均匀后,老杨盖上锅盖开始焖煮,大约15分钟,他将明火灭掉,加了第二个锅盖,这样可保全热气,靠锅里的温度再焖几分钟就能出锅。
一个半小时过去了,我们看热闹累了,和面的工序这还刚刚过半。老杨把焖熟的面团取出后,丢进旁边的一个大簸箕中,像滚汤圆一般层层加粉,下力气揉成更大的面团。他把大面团包好,放进背篓,看我们有点疑惑,他解释这是要背到城南门口的自家另一个门面,用那里的机器再揉一遍。田祖莲说,米磨得细,面和得匀,把蒿叶味道完全咬进去,粑粑才会细软好吃,所以他们每回都不敢偷工,手工一遍,机器一遍,背回来上手再揉一遍,这才断捏成一个个小面团开始包。
母女俩在面前摆了三份馅,甜的是芝麻和红豆,各加白糖和黄豆粉。咸馅较费工夫,传统的是用当地人喜食的一种腌菜:青菜切碎,晒干浸到坛子里,瓮十天半月再炒食。做桐叶粑时,他们就用这腌菜炒肉末,做馅和在糯香里,肥而不腻。田祖莲说凤凰有个习惯:平时的咸馅用鲜肉炒,等到过年前后,各家熏了腊肉,就改用腊肉丁来炒腌菜做馅子,那样更香,也有过年的味道。
最后就是包桐叶了,铺叠一小一大两片叶,里层轻刷一点菜子油,免得上蒸后桐叶和糯米粘连。外层桐叶要选那种叶茎较长的,裹好后将茎回绕,轻巧地捆扎一道,又稳妥又好看。
上百个粑粑终于上灶了,一阵阵白色的水汽漫到屋门口,香气扑出半条街,过路人都由不得停下来闻闻味儿,熟人就顺便打个招呼,让老板娘帮着留几个咸口味的,回头来取。刚出锅的桐叶粑,打开来糯色隐隐透绿,咬一口软韧合口,桐叶的清香加上糯香和蒿香,被这两个多小时的工夫细细密密地揉做了一团。
中午,太阳竟出来了,暖和和的,在湿冷的南方冬天实在是难得。开饭时,我们把桌子从屋里搬到了门前的晒谷坪上,招呼了十来个乡亲过来同吃社饭——苗家煮社饭的地道风俗就是要互相赠送品尝,家家如此。

猪血丸子:一红一白就像京剧脸谱
佚名/文


青山、绿水、厚道人。宝庆府邵阳自古物产丰盛,人杰地灵。在邵阳,每到冬季家家户户都做猪血丸子。听老人说做猪血丸子始于清康熙年间,至今已有近五百年的历史。因为猪血丸子有含植物蛋白质和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咸淡适度,腊香可口、易于保藏、食用方便的特征,所以代代相传。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猪血丸子的主要原料是豆腐和猪血,一红一白就像京剧脸谱一样,也许是爱吃猪血丸子的原因,邵阳人一向做事明明白白。因为其主要原料是豆腐所以也叫做豆腐丸子,用做猪血丸子的豆腐要非常干,所以在做好豆腐以后还要用纱布将豆腐中的水分完全滤干,然后将豆腐捏碎,再将新鲜猪肉切成肉泥(肉要肥瘦各半),拌上适量猪血、盐、辣椒粉搅拌匀后,做成馒头大小椭圆形状的丸子,在表面上抹一些菜油,然后放在太阳下晒一两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烟熏的时间越长,腊香味越浓。也有可以做一铁架,架下用锯木屑、糠皮、谷壳熏烤3至5天即可。此种熏法特别讲究火候,不能过急过猛,否则口味不佳。
猪血丸子是邵阳年货中最著名的特产。在前几年只要一出邵阳就很难再见到猪血丸子了。现在,随着社会经济发达,在别的地方能买到猪血丸子也不是什么稀奇事了。每次看到猪血丸子或看到吃猪血丸子的人都特别亲切,有一次在某湘菜馆吃饭,看到旁边桌上有猪血丸子于是主动和他们打招呼,一聊还真是我们邵阳人,于是两桌合成一桌尽享“他乡遇故人”的愉悦。每次回家带的最多的就是家里的猪血丸子,别看小小猪血丸子在老家不算什么好菜,可是一到北京就成为我们邵阳老乡的“山珍海味”。它甚至成为我们老乡聚会理由,有一段时间有没有猪血丸子成为我参加老乡聚餐的开头语。
猪血丸子整个黑糊糊的,要多难看有多难看。有一次我把猪血丸子送给了我的一位北京朋友,忘记告诉他如何食用。结果第二天一见面就告诉我昨天那个“黑块”太难做了,光“削皮”就好长时间。听到这里我们几个老乡当场“晕到”,猪血丸子“削皮”吃,我的北京朋友创造了猪血丸子又一吃法。然而,正宗的猪血丸子可以有以下几种做法:放在锅里用水煮熟了,切成圆形或半圆形的片儿,直接放在碟子里用来做下酒菜;第二种是用油爆炒,放上葱、姜、辣椒,红绿黑三色辉映,吃在嘴里更是又麻又辣,剌激得食欲大增。色香味俱全,吃完后令人流连忘返。告诉朋友猪血丸子的几种吃法以后,我的北京朋友老是问我什么时候回家,原来他也吃上瘾了。他说:“就好像和你们交朋友一样,时间越长越觉得有味”。
又到年底了,老家邵阳的父老乡样们各家各户一定开始做猪血丸子了。猪血丸子看上去,黑糊糊的,模样很丑陋,但是吃起来却味道很好。邵阳人叫猪血丸子为“血粑”,春节时候,“血粑”炒腊肉是邵阳人待客的一道好菜。
很多朋友吃过我从老家带过来的猪血丸子后,问猪血丸子是用什么做的?所谓猪血丸子,自然它的原料少不了猪血,而且要新鲜的猪血。其他主要是新鲜水豆腐、姜未及其他香料。我母亲做猪血丸子时,喜欢加一些猪肉在里面,以改善口感。制作猪血丸子时,把新做的水豆腐沥干水后放进一个干净的大盆子里面。然后把水豆腐全部捏碎,越碎越好,直到成粉未状。再把准备好的猪血及其他配料一起倒进去。马上用力搅拌,直至完全均匀。这时,盆子里面已经是“江山一片红”了。用手把盆子里面搅拌好的原料捏成一个个大小适中的“血球”,再把“血球”放进一个干净的筛子里面。老家很多人烧柴火,把摆满刚捏好的“血球”的筛子放在烧柴火的灶上面。然后任每天煮饭做菜时的烟火薰燎“血球”。当“血球”一个个薰干后,表面都是黑糊糊的时候,你可以大声宣布:你做的猪血丸子已经大功告成了。当然,你用猪血丸子做菜吃时,别忘了把它洗干净。
说起邵阳人喜欢吃猪血丸子时,还有这样一个掌故:传说宋朝年间,在如今邵阳这块土地上住着一对孤儿寡母,孩子他爹早年因病逝世了,这位母亲含辛茹苦地抚养着自己的儿子。母亲为了让儿子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便把儿子送到云山庙里面与和尚一起习武。习武很辛苦,可是跟和尚住在一起又只能吃素。母亲眼看着儿子一天天瘦下去,很心疼。有心做一点荤菜去改善一下儿子的生活,又怕和尚不准。有一天,她急中生智想到把猪血加在水豆腐里面,再把豆腐捏成球状,薰干后成黑糊糊的东西。母亲把这黑糊糊的东西拿到庙里面送给和尚和儿子吃。当庙里的方丈问这黑糊糊的东西是什么做的?母亲回答道是,是用水豆腐薰干而成的。方丈也没有其他异议了。和尚和母亲的儿子吃了这种黑糊糊的东西做的菜,感觉很好吃,每顿都能多吃几碗饭。这样练起武来,更加有劲了。于是,母亲就定时送这种黑糊糊的东西到庙里面给他们做菜吃。后来母亲的儿子习武下山后,去参加了朝庭的武艺招考,一举夺得武状元。这时,这位善良的母亲才告诉大家,她那种黑糊糊的东西不仅仅是用水豆腐做的,里面还加有猪血的。但是,也没有人去责怪这位善良的母亲了。事情传开后,邵阳人各家各户做这种黑糊糊的东西了,并给它取个名字叫“血粑”,并一直流传下来了。这个故事是否属实,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我却坚信它是真的。
今年过年不能回去了,也不能吃到母亲亲手做的“猪血丸子”了。昨天,母亲告诉我,家里的猪血丸子已经做好,挂在灶上面了。此刻,我十分想念家里已经悬挂在灶上正处在烟薰火燎下的猪血丸子…… 


老长沙的年货
本刊记者 田雄狮/整理

过年以吃食为主的长沙人,流行去老字号买年货。1921年出生的张志浩老人说,长沙人过年互赠的点心之类,都讲究要到名牌商店去买。最有名的当属九如斋,当时有句谚语说,“三吉斋、三元斋、三三得九九如斋。”
袁实之老人还记得,那时买年货送年礼,“吃的东西居多,有肘子、肉、鸡、桂圆、荔枝、冰糖、花生等,还有点心和水果。”
张志浩老人说,大户人家年货有蛋糕,桃酥、面白脆、交切、寸金等糕点,还有桂圆、荔枝、蜜枣冰糖。他们对选料极为精心。“比如桂圆,最小的叫枝圆,大一点的叫泡圆,最好最大的才能叫桂圆。”长沙人常去买年货的名店,有稻香村、王茂兴等。
在长沙过新年,传统的长沙糕点小吃是每家每户都不可或缺的年货必备品。其实,长沙街头的传统糕点,有许多令人流连的美味。
我们来听听原长沙糖酒副食品公司的负责人、糕点师出身的谭其简老人,还有在九如斋从事糕点业36年的杨泽辉等“糕人”,讲讲具有长沙特色的传统糕点。

胡椒饼
近几年来,长沙一些旅游景点开始把胡椒饼作为旅游产品进行推广,不过有的老长沙吃后感觉不像以前那样地道,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
今年70岁的谭其简介绍,长沙目前的胡椒饼产量不多,因为它制作工艺比较复杂,需要把面粉蒸熟后再揉,配料也很有讲究,以前长沙的食品厂是自己买胡椒碾成粉,以保证胡椒的原汁原味,现在有些厂家直接购买胡椒粉,品质就不一定有保证了。

花根
花根就是老长沙说的“猫屎筒”,以前走亲戚经常提着的“纸封”,里面就少不了它。杨泽辉介绍,花根的主料是糯面粉,而这道食品加工最难的就是糯米的浸泡和发酵,一般要把糯米浸泡20天,再沥干水,把糯米粉碎再加工。

灯芯糕
灯芯糕之得名,一是因为其形状粗细均匀,像旧式油灯的灯芯;二是因为它确实可以像灯芯一样点燃。在谭其简的印象里,灯芯糕一直是当时长沙糖酒副食品公司的主打产品之一。现在超市里有些灯芯糕白得出奇,杨泽辉直言“自己做不出”,因为灯芯糕的主料为米粉、猪油,本身的颜色并不呈纯白色。

麻枣
麻枣也叫雪枣,用芋头为主料油炸加工而成。
谭其简介绍,在计划经济时代,长沙有12家食品生产厂,分布在当时长沙城的东、西、南、北和郊区,所用的芋头胚料是浏阳提供的。杨泽辉说,现在浏阳早已不提供这种食材了,目前九如斋的芋头胚料是由安徽一家农业合作社专门提供的。

焦切
许多长沙人爱上焦切,是喜欢上面那层香喷喷的芝麻。杨泽辉记得,当年在九如斋学徒时最烦的就是炒芝麻,首先要把芝麻上面的那层粗皮去掉,以前只能利用夏天高温,放在油布上让太阳曝晒,再手工搓,然后用农民吹稻谷的那种风车把粗皮吹掉。为了炒得均匀,一锅只能炒两三斤,炒到芝麻鼓起来才算熟,这样炒出的芝麻香脆可口,他们现在依然坚持这种传统工艺。

法饼
现在的小朋友可能对法饼感到陌生,但它曾经是老长沙们小时候吃得最多的零食。谭其简介绍,九如斋做的牛奶法饼,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曾在全国儿童食品展览会上得过金奖。现在厂家在形状上改小,更适合小朋友们的胃口。

酥糖
酥糖作为长沙的传统食品,目前在长沙高铁站、飞机场的商店里都可以买到。它的主料是芝麻粉,与薄荷糖整成“蓉”,再用传统工艺进行加工。杨泽辉介绍,以前是纯手工压制,现在用机器代替后,使得产品更加均匀。


新晃黄牛肉:黄牛的每个部分都美味
本刊记者 田雄狮/整理

这里是古夜郎治地,对于牛,新晃人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有关新晃黄牛的传说更是数不胜数:相传古时候,县城有一贫穷老人,开小酒馆维生,一天,有神仙路过这里,有意给她点好处,便取出七粒米放旁边的水井里,再取出七粒米放在草地上。
于是井水变成了美酒,草地上出现了七头黄牛,美酒舀也舀不完,牛杀了一头后第二天又补足了七头,有了美酒和牛肉,老人的生意一天天兴隆,家里一天天富裕起来。
三年后,那神仙又经过这里,问老人:“酒好吗?”老人说:“酒好是好,可惜没有酒糟喂猪。”神仙便在店门上题了四句诗:“天高不算高,人心才算高,凉水变成酒,还说酒无糟。”题罢飘然而去。
据说从此井水仍是井水,再无一点酒味。老人后悔不已,羞愧难当,于是将七头黄牛分给了老百姓。说也奇怪,这些黄牛却出奇的健壮,之后并发展成千上万头,繁衍至今仍生生不息。
数千年来,侗乡各族在与大自然的抗争中与牛结下了不解的情结,在爱牛、惜牛、敬牛的民风民俗传承过程中衍生出了神秘而又丰富多彩的牛文化。
农历4月8日是牛的生日,这天牛不耕地,人不卖牛、买牛、杀牛和吃牛肉,主人来到牛圈给牛刷毛洗身,还要搭上香案祭品,进行庄严的祭祀和祈祷。
农历6月6日是侗乡的尝新节,侗家人会把节日的第一碗饭祭天,第二碗饭祭地,第三碗饭祭牛,以感谢牛的辛勤耕耘。
斗牛,则是古夜郎各民族最喜爱的活动,每逢农历3月3、6月6、9月9等传统节日都要举行斗牛赛,成千上万人观看,场面精彩壮观,惊险刺激,惊心动魄,获胜者身价倍增。
新晃黄牛具有体质健壮、行动敏捷、性情温顺、繁殖力强等特点,是中国南方最优良的黄牛品种之一,已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新晃独特的地理特征、适宜的气候环境、丰富的粮草资源、优良的水质条件及悠久的养殖习惯,生产出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优质黄牛,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从而决定了其肉质细嫩、香味浓郁、风味独特、营养价值高等诸多特性。
新晃各族人民素有吃牛肉的习惯和传统,“鸭保寨,牛肉、豆腐当小菜”的民谣流传至今。
新晃黄牛肉有着悠久的历史。《沅州府志•乡都》记载:“龙溪口市,……市五谷、豕、牛、羊肉之类俱集,贩豆、晃州黄牛肉尤多。”《晃州厅志•职官》记载,宋代淳化年间,晃州刺史田汉权多次遣使赴京进贡丹砂、白蜡、牛脯等物品,宋太宗赵光义赞赏晃州干牛肉味美可口,亲自召见了田汉权,并赐予器币。《晃州厅志•风俗》又载:“为市日中,惟米、谷、豕肉、黄牛肉、盐、布、油、铁之类,晃州黄牛肉尤多焉。”从此,“晃州黄牛肉”得以流传,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县名的改变而称“晃县黄牛肉”、“新晃黄牛肉”。
而作为年货的新晃黄牛肉,每道菜都有一个极具吸引力的命名与一种无法拒绝的文化理由,吃法上也特有讲究。如凉拌牛耳取名“新晃黄牛肉之‘执牛耳’”,品用前先许愿,吃了能在自己的单位与行业拥有“执牛耳”的崇高地位。
而土鸡牛鞭汤取名“新晃黄牛肉之‘龙凤汤’”,寓意男壮气、女诞津,动静相宜,龙凤和谐;萝卜煨牛尾取名“新晃黄牛肉之‘无忧尾’”说牛尾驱蚊扫尘,乐观无忧,吃了这个汤,就会心结自开,像新晃黄牛一样悠哉乐哉。
而规模最宏大的“夜郎全牛宴”有46道菜,包含了黄牛身上的46个部位,需要选特定的黄牛甚至要宰几头牛才能做齐一桌全牛宴。
 
酱板鸭:一生随行的年味
本刊记者 田雄狮/整理

时间是记忆的催生剂,有些是蜻蜓点水的微波,有些是陪伴一生的长河。对于常德人来说,一只酱板鸭便是一生随行的乡味。入口之初的鲜香,味蕾初觉的麻辣,咀嚼中的甘韧,余味中的醇香,无一不牵动着每一丝湖湘情愫。看似干瘦,实则干而不柴,是酱板鸭的独到之处,而这一秘诀却暗藏在一副生动写意的山水画里。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位于洞庭湖西部的常德,物产十分丰富。这里地域开阔,港汊沟渠纵横交错,特别适合养殖鸭子。你若到湖乡去,到处都会看到那些被称为“放鸭子的”扛着小小的鸭铲子,跟在鸭群的后面,学着鸭子走路的模样,身子一摇一摆,屁股一扭一扭,被形容为“放鸭子的人——老落后”。由此可见,常德湖乡的鸭子多得数不胜数,故有“洞庭湖的鸭子——没人管”的著名歇后语。
常德的鸭子长年放养在沟塘里。它们以鲜活的鱼虾、贝类、田螺以及脆莲、嫩菱为主食,哪里的野生食物充足,放鸭子的人就往哪里“安营扎寨”,野食吃完了再转移到别处去。因而常德的鸭子长大后肉质紧密,不肥、不腻,是极高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绿色食品。加上科学的烹饪秘制,常德的酱板鸭便成为餐桌上的美食、休闲时的零食。
常德是座靠沅水而立,靠沅水而兴的城市。是沅水流域最重要的水路交通大码头。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已开拓了西南地区。沅水成为楚国通往湘西、四川、云南、贵州的重要通道。这在1957年安徽寿县出土的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鄂君启节•舟节》的铭文“自鄂(湖北鄂城)往,上江,入湘、入资、沅、澧、油”中得到印证。它证明春秋战国时,沅水就有舟楫往来航行。
常德酱板鸭就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兴起的原因是,逆水行船难于顺流而下,需要雇用许多的纤夫付出更大的劳动力。启航前要备足路途的食物,除了魚、肉、酒外,还有沅水下游盛产的,既含有丰富的营养又最不值钱的鸭子。
为了保证路途中增加营养,提高食欲和防止鸭子腐烂变质,船工们将鸭子剖开腌制后再制成板状凉干,用沅水流域的许多中草药调制成酱汤进行深度加工,从而有效地保证了旅途中能让船民补充能量、调理身体和延长鸭子的存放时间。它就是如今味道美、富含高蛋白质的常德酱板鸭最初雏型。从此以后,酱板鸭就是沅水“急水滩头放的鸭子——一去不复还”,它总会被船工们在路途中消化得一干二净。
在当年,洞庭湖地区的粮食和沅水流域的土贡,都要经过常德的大码头走水路运往楚国的都城郢都。在那些朝贡给楚王的土贡里,必然有常德的酱板鸭。这在常德的民间故事里,就有楚昭王的厨师发明酱板鸭的传说。
楚昭王时,楚国郢都宫廷里有一位名叫石纠的厨师,手艺高超,经他烹制的菜肴,精美无比,深得楚王和内臣外宾的喜爱。石纠家住宜城蛮河岸边,家中只有六十多岁的老母独自生活。一天,石母在洗衣时不慎滑入蛮河,多亏几个放鸭人将她救起;石母上岸后就病了,又多亏乡亲们细心照料,才得好转;乡亲们又捎信到宫中,将事情告诉了石纠。
石纠是个孝子,他闻讯后急忙告假,连夜赶回家里看望母亲。对救他母亲的放鸭人和照料母亲的乡亲,他都一一上门酬谢。为怕母亲再发生意外,石纠从此再不敢离家。石纠一边照料母亲,一边谋划着为乡亲们做点什么。他见乡亲养了不少鸭子,可是鸭蛋和鸭肉都不值钱,便将自己的手艺用上了:他把在宫中酱制天鹅和禽蛋的手艺,用来加工成酱板鸭和酱蛋(松花蛋的前身),谁吃了都说好。弄到集市上去卖,很受欢迎,还能卖得好价钱。
自石纠回乡后,楚宫中的烹饪质量不如以前,楚王食欲下降。于是宫中派人寻访,找到了石纠,要他回宫去。石纠为了尽孝和报答乡亲,请求来人帮他辞掉宫中的差事,还请他带回去一些自己制作的酱鸭和酱蛋给楚王。楚王品尝后大加赞赏,对石纠孝敬老母、报答乡亲的情分,更是赞不绝口。他传令下去,将酱板鸭和酱鸭蛋赐名为“贡品酱板鸭”、“贡品酱鸭蛋”,常年生产,供应楚宫。
石纠领着乡亲们,靠着生产贡品致了富。这贡品酱板鸭、酱鸭蛋的美食和独特制作工艺,也传到了今天。
常德酱板鸭真正成熟的制作在明代已经成型。它选用洞庭湖区的蛋鸭为原料、用三十多种名贵中草药秘方浸泡,加入10余种香料凉干,经过腌、酱、烤、卤、煮等29道工序后精致而成。其成品色泽深红,酱香浓郁,皮肉酥辣,回味悠长。 干瘦瘦的一只鸭子,放秤上称顶多8两,但肉干而不韧,用白话说就是有嚼劲而不费牙。味道咸鲜,有一点点辣(如果是不吃辣的人那就是相当的辣了),刚吃也只觉得一点点好吃,一路吃下去,就恨不能连皮带骨一起吞下去。最好吃的是鸭脖子,其次是鸭皮,有人说是鸭肋,也有人强力推荐鸭翅,各有千秋,不一而论…… 
 
临武:无鸭不成宴
本刊记者 田雄狮/整理

如果说全省只有一个地方“无鸭不成宴”,那肯定是在说郴州临武。
“龙须草席临武鸭,空心糍粑加白蜡”,短短两句顺口溜,已经道出了临武四大特产,一道“尖椒炒临武鸭”作为湘菜代表,更让临武鸭名声大噪。
临武历史悠久,古属楚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置县,是郴州最早建县的三县之一。故有“楚南郡邑之最古者,莫如临武”之说。临武文化底蕴深厚,唐宋八大家之首的文学家韩愈,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明代大旅游家、地理学家徐霞客等文人墨客曾驻足于此,留下了不朽篇章和人文墨宝。虽无名山大川,然其崇陵绝涧,奇峰异洞,仍不乏寻幽探胜的去处,秀岩风月园、金仙寨旅游区、石门龙洞等名胜景观是人们旅游休闲的好去处。
相传远古舜帝关心民疾,巡视天下。有一天,他南巡至临武,累坐在城南山上。此时,南风习习,神清气爽,舜帝一时高兴,手舞足蹈,引吭高歌。瞬间,山下群鸭,颈上生辉,翩翩起舞。从此,临武鸭颈上便有了一圈白毛,后人取雅名“玉环献瑞”。
而千百年后,及至现在,在临武,“鸭”已形成当地一大产业,乃至不少临武人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息息相关。
声声富有临武地域特色的呼唤在清晨的山村极有穿透力,循声而来的是五千只临武鸭,刚刚还在水库撒欢的它们,整齐向岸边涌去,脚步急促,声声急迫。56岁的饲养员陈三座赶紧把饲料沿岸撒开,鸭子争先恐后地低头吃起来,成片的灰色毛羽中,不是闪动独特的白色的颈圈,这是临武鸭的标志。
陈三座的养鸭基地就建在水库旁边,浅水处被竹竿和渔网分成了一块块的养殖区,不同生长期的临武鸭生活其间,这里远离喧嚣,远处青山白鹭,湖中清水碧波。吃饱了的临武鸭扑向水面,陈三座开始他每天另一项关键的工作,检查鸭子粪便,从中看到鸭子的生长情况。上午陈三座把技术人员请了过来,这几天气温比较低,陈三座察觉到新来的这批小鸭子有几只感冒了,这还是第一次听说鸭子会感冒。不过从陈三座郑重的表情中个可以知道,这不是一个可以开玩笑的话题。
已经养鸭20多年的陈三座有着丰富的养殖经验,过去鸭子生病时都是他自己治,但是他说现在如果自己给鸭子开药方,就属于无证行医,是要受到公司处罚的。现在给鸭子吃药,必须得听公司技术人员的统一安排。
陈三座说的公司是当地的一家临武鸭公司,陈三座的养殖基地是和公司签约合作,由公司统一配种,统一饲料,统一免疫,最后统一收购,陈三座要严格按照公司的要求来养鸭,他告诉我们这叫做标准化养殖。技术员告诉陈三座,天气忽冷忽热,很容易造成鸭子大面积生病和死亡,必须让鸭子多运动,为此陈三座想了个办法,借助一个黑色轮胎下水,帮助鸭子做运动。再过两天这批鸭子就到了75天的成熟期,要交给公司了,眼下陈三座最关心的就是临武鸭的体重,按照公司收购的要求,75天时,临武鸭的体重应该在两斤七八两,陈三座与公司签订合同之初,在公司交了10万块钱的押金,一旦他违反公司规定,给鸭子乱吃东西,造成鸭子的体重太轻或太重,那他是要受到公司处罚的。
这种公司加基地加协会的养殖模式让陈三座尝到了养殖临武鸭的甜头,过去他一年最都养四五千只节目,收入不到一万块钱,而现在他和七个农户一起成立了这个养鸭基地,每年可以养十万只鸭子,公司保证每只鸭子给农户两块钱的利润,这样陈三座养鸭子比过去赚钱多了,也省心多了。
临武人很久以前就开始人工养殖临武鸭,听临武的老辈们说,自家祖上养鸭子,就是从珠江源头武水河赶着小鸭苗一路往下游走,鸭子在哪停留,养鸭人就在哪扎营住上一阵。一路走走停停,经过两三个月时间,一直赶鸭到韶关这个地方,这时的小鸭苗已经长成大鸭子了,养鸭人就就地把鸭子卖了,在韶关换了盐再返回家乡临武。据当地人讲,这赶鸭到韶关的故事,本质上是一个科学选择,是临武人按照鸭子的习性和鸭子自己的选择来放鸭的。小鸭子每天走两三里路,游四五个小时的泳,晒上一两个小时的太阳。这大鸭子更是随意啦,边游边吃一路走下来。鸭子既有足够的运动量,又可以吃到鱼虾水草等丰富的天然食物,因此就形成了临武鸭独特的风味。
吃过临武鸭的人都说好吃,可为什么好吃,却一直没有定论。曾有人说,临武鸭好吃是因为它瘦肉多、长得慢,生长三个月只有两斤半,而其它菜鸭、快长鸭只需30多天就可以长到四斤多;也有人说,临武鸭好吃是因为临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鸭子在夏季体温不会过高,较好的保持了体内水分;在冬季体温不会过低,又保持了体内能量与营养,优越的气候条件才使临武鸭好吃。
而专家认为,临武鸭好吃的大部分原因是由其生活方式决定的。临武鸭都是采取水库、鱼塘、稻田放养的方式饲养,吃的是水生动植物和粗粮谷物。山塘水库大多青山绿水,临武鸭生长期间,撮蚌食虾,嬉戏山野。鸭子们每天走两三里路,游四五个小时水,晒上一两个小时的太阳。既有足够的运动量,吃的又是鱼虾水草等天然食物,鸭子的品质自然就高了。
在临武吃鸭子,爆炒、清炖、开汤都只是寻常菜,卤鸭、板鸭、烤鸭、血鸭、腊鸭是信手拈来,鸭肉、鸭蛋、鸭肫、鸭脖、鸭爪、鸭翅名目繁多。如今,临武人也不断壮大临武鸭产业,郴州特产、湘菜代表、亮相世博……一步步印证着“临武山水鸭天下”豪情。


寻找远去的滩头年画
本刊记者   田雄狮 /整理

屋外抛砖弄瓦、鬼哭狼嚎的声音,吵得李世民难以入睡。秦琼闻之上奏曰:臣一生杀人无数,还怕那些怪物不成?愿与尉迟敬德披挂戎装,伺候在太宗左右。
当夜果然平静无事,李世民很高兴,但又不能让两位将军长期彻夜不眠。于是,他让画工将二人画像悬挂于左右宫门之上。这一做法很快流传到民间,秦琼、尉迟敬德便永久成为年画上的门神。
在邵阳,站在高腊梅年画作坊外,望着门上两位穿越千年的人物画像,一时有些穿越之感。“滩头年画”,这项经历了数千年磨砺的民间艺术,在现代工业的冲击下显得不堪一击。
滩头古镇依山而建,隆回县东部山林深处的楠竹竹海自古以来就将小镇装点成世外桃源,也为当地盛产的土纸提供了难得的原料,滩头年画的历史,从一开始就和当地赫赫有名的土纸产业密不可分。早在元代,滩头就是土纸的著名产地,当地制作的竹料土纸品种繁多,老仄纸、官堆纸、毛边纸、玉板纸等应有尽有,其中又以细韧白净的玉板纸治品质最佳,清乾隆年间还被选为贡品。这玉板纸之所以白皙,全因在纸料上刷有一层当地石脉中豆绿色泥料,但凡刷过这种“白胶泥”的纸就会变得洁白无比,上色时能使颜料的色彩更加润泽、鲜艳和厚重。正因为如此,滩头年画大多用的是上好的玉板纸。
古镇上的年画作坊曾经多达110多家,坚持到今天的老号里,最有名的莫过于“高腊梅”画坊。钟海仙和高腊梅夫妇共同经营这件画坊长达50多年,2006年滩头年画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擅长《老鼠娶亲》、《秦叔宝尉迟恭》题材的钟海仙被定为传承人。钟老6岁随父亲学艺,继承父亲的“成人发”画坊之后将作坊的名字改成了妻子的名字“高腊梅”钟老过世之后,高腊梅仍然坚持着滩头年画的老行当,每年制作两三万张,大多有专门的买家直接批量买走,往来于滩头古镇旅游的人们,消费市场其实很小。

盛行一时
80多岁的高婆婆费力的从沙发上站起来招呼我,她有腰疾。有一年,隆回县组织退休老干部来参观年画作坊,几十号人一拥而上了阁楼,还没到两分钟的时间,楼就塌了,8人受重伤,高腊梅也伤了腰。
在高腊梅贴满年画的墙上挂着一张醒目的黑白照片,那应该是钟海仙,高腊梅的丈夫,在世的时候曾经是滩头镇年画印刷技术最高的人。
“这几年已经都没怎么做年画了。”高婆婆有着浓重的湘音。我想这几年,可能是指的钟海仙去世后的这段时间吧。如果往前推三十年,正是高腊梅作坊日渐兴隆的时候。
上世纪80年代,应贵州商业部门的要求,湖南滩头年画重新恢复生产。很快滩头年画作坊恢复到12家,产销量达140多万张。后来,邵阳市还专门成立了“滩头年画研究会”。
在随后的二十年里,钟海仙和高腊梅获得了多项荣誉,而钟海仙本人也在2007年获得首批“湖南省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并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滩头年画”的代表性传承人。
高婆婆告诉我,他们那时制作的年画销往全国,甚至卖到外国。
但即便如此,钟海仙依旧没能留住他所收过的那几个徒弟。高婆婆告诉我,他们老两口收过七八个徒弟,但都一一打了退堂鼓。原因并不复杂,制作滩头年画工艺复杂,且挣钱少。
高腊梅有时候会翻出钟海仙创作的打油诗鱼往来的客人分享:“滩头年画威力大,歪风邪气见它怕,收藏一套滩头画,子子孙孙幸福家。”字里行间充满了自信。高腊梅觉得滩头年画需要这样的自信。因为和其他年画品种相比,滩头年画在桃色的同时还兼带着手工加绘的方式,比如人物眼珠、眉毛、胡须、动物毛发都需要细致的笔法加以勾勒,更加显示出滩头年画在工艺上的精巧。作坊墙角整齐地堆放着几十块大小不一的梨木雕版,上面留着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高腊梅介绍说,通常每一幅年画有6道色板,套印的顺序大致为:嫩黄、品绿、品蓝、红丹、玫瑰红、黑线板。高腊梅说,滩头年画最高超的技艺,除了雕版之外,就要属调色和画开脸了。老艺人往往会自己调制矿物颜料,即使在潮湿的南方气候里,年画的色彩也可以长期保持鲜艳,而且滩头年画还有一个诀窍,在水印时用当地地下水加入蒿子水(民间做豆腐时过滤出来的水),可以使颜料更加鲜艳、保存更长时间。

传承之重
一张年画要经过七次印刷、七次手绘,前后总共约二十几道工序。而成就滩头年画经典工艺的土纸的制作,也需要纯手工完成。这种纸必须要以当地山中的嫩楠竹作为原料。滩头也正是因为盛产这种竹子,而被称为“楠竹之乡”。
砍竹的季节为每年的小满前,砍下的竹子还必须刮去上面的一层青皮,古称“杀青”。然后通过浸沤、清洗、浸泡、踩坑、抄纸、焙干等多道工序制作完成。整个过程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机械操作,故称之为原生土纸。
但滩头年画并不是直接画在纸上的,而是用印版印在上面的。说起这印版,则又是一段历史。
从秦琼和尉迟敬德的故事里就可以看出,滩头的年画总是与鬼神联系在一起。比如门神、财神等神像类,招财进宝、一品当朝等寓言类,西湖借伞、老鼠娶亲等民间故事类。这使滩头年画在建国后的一段时期里被视为封建迷信,而很多印版也被作为“四旧”付之一炬。有些印版也从此失传了。
在之前拜访金玉美作坊的时候,曾在那里见到过一块印版,据说是从民国的时候就开始用了。只是现在绝大多数时间,被纸包裹的严严实实。
高腊梅和金玉美是滩头镇最后两家仍在制作年货的作坊,他们面临相似的境遇:两位制作年画的手艺人钟海仙和李咸陆均已去世,只留下年事已高的两位婆婆,还有那些贴在墙上已经褪色的年画。
2003年,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启动,滩头年画是首批项目之一。但十年过去了,两家作坊却在时光之中日渐凋落。
高婆婆说,她的两个儿子现在还能在节假日回家的时候,印制一些年画。但他们平时的工作很忙,很难把更多精力放在这个上面。而把传承文化的重任落在一户人家的肩上,对他们而言未免也有些过于沉重。
高腊梅作坊所在的巷子狭窄但安静,而转角没多远便是熙熙攘攘人来车往的闹市。这几步路的距离,仿佛就是两个世界。问镇上的人哪里能看到滩头年画,他们都会指向高腊梅,好像滩头年画只与高腊梅有关。
“现在已经没人愿意学这个了。”她的语气平和,丝毫没有抱怨。也许从钟海仙去世时,她就预料到,这门手艺迟早是要消逝的。
高腊梅一直觉得,作为南派年画的代表,滩头年画有超越时代的艺术前瞻,工艺上也有独门真传,虽说现在仍然套用老板居多,但经典的力量应该被尊重。目前,滩头年画的命运难测:高腊梅原本收过几个徒弟,都因嫌其收入绵薄先后跑掉,而在收藏市场上,不少高品质老印版也被格鲁藏家买走。钟家四个子女原本都在外工作,钟海仙去世之后,在县里做公务员的儿子钟建桐每周回家陪母亲制作年画,但很显然,要使滩头年画300年鲜艳色彩不退色,并不是单间画坊凭一己之力可以完成的使命。


一个普通湖南人家的年货经
本刊记者   田雄狮 /整理

一、年货采购清单
1、零食干果类
瓜子(各种味道)、花生、糖(水果、奶油、棒棒糖)、饼干、巧克力、山楂糕、蚕豆、葡萄干、开心果、松子(一些干果)、果冻、锅巴、薯片、爆米花、栗子、红瓜子、腰果、糖莲藕、糖冬瓜等。
2、水果类
苹果、橘子、橙子、葡萄、香蕉、柿子、柚子、甘蔗、山竹、哈密瓜等。
3、肉类
鸡肉(鸡翅、整鸡、鸡腿)、鱼肉、螃蟹、虾、排骨、大骨头、猪肉、猪肉馅、火腿肠、鸡蛋、豆腐类(豆腐、腐竹)等。
4、蔬菜类
白菜、菠菜、土豆、藕、胡萝卜、绿色蔬菜、芹菜、青椒、番茄、地瓜、大葱等。
5、辅料类
油、盐、酱、醋、茶、花椒、大料、辣椒粉、胡椒粉、生抽、蜜汁、锡箔纸、火锅底料等。
6、衣服类
羽绒服、衣服、袜子、鞋等。
7、玩乐类
麻将、色子、扑克、玩具等。
8、迷信类
春联、福字、炮仗、烟花、香烛、鞭炮等。
9、其他
鞋架、清洁工具(擦玻璃的、手
套)等生活用品。

二、必备年货:
春联:春联是中国人农历新年必不可少的年货,大红底、大黑字的传统春联,仍是绝大多数国人的选择。春联用红纸以墨或金漆书写,有避邪讨吉祥的用意。
压岁钱:从前用红丝线贯穿一百二十个古钱,表示吃[百二],现用红包袋装新钞
菜头:好彩头的意思
全家:全家福的意思
火炉:全家团圆吃年夜饭,桌下放火炉,表示团圆兴旺
长年菜(芥菜):长寿的意思
甜食:用来招待客人,说好话

三、春节年货采购攻略:
咸货:来不及腌直接买
腌咸货、做风鸡是不少人家的习惯。一般来说,现在大家都是很少买咸货的,可如果家里有人喜欢吃,不妨少买一些,到时候做配菜用。
香肠:菜场现灌最放心
灌香肠最放心的要数菜场现灌。买上几斤前胛肉,配上适合您家口味的调料,灌好后风干10天左右就基本成型,再晒一晒出出油,紧赶慢赶,到春节后招待客人还来得及。
烟酒:必须早早准备
烟酒既是春节的待客物品,也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如果需求量较大,必须早早准备。特别是高档烟,各家商店本身进货量就有限,大量需要时应早早准备。
干货:可一次性购买
木耳、金针菇、香菇、蘑菇、红枣、蜜枣等干货类年货存放时间长,可早早购买。由于市场差价较大,您如果方便,可直接去批发市场一次性挑选。
新衣:最好见“缝”插针
离春节还有一周多,购置新衣就成了需要提上日程的事情。您不妨在忙于大扫除之前赶紧带着家人去逛个街。临近春节意味着离服装换季也不远了,可以抓紧时间翻一翻报纸广告,看看各大商场有无打折信息,趁着有优惠活动的时候下手。至于网购,年末是运输旺季,要是快递不给力,这事还真不靠谱。
装饰:直奔街头或小商品铺子
新年新气象,对联、灯笼、中国结、生肖龙、彩灯等春节必备的挂件、饰品可以让家里看起来年味更加充足。这些东西在街头和一些小商品铺子可以一并购齐且价格适中。
年礼:健康第一位
新年走亲访友,礼物是必备的。一般送长辈买点补品,小孩则买点大礼包之类的。今年春节来得早,可不能因为怕挤超市而磨蹭。
炒货和零食:应注意保存
花生、瓜子是过年最最传统的年货,而且几乎是家家必备。市面上,炒花生遍布大街小巷,有现炒的,也有贩卖的,超市卖场还有包装好的品牌产品。瓜子则种类和口味繁多。
买菜:水芹、豌豆苗不可少
荤菜和蔬菜是越新鲜越好,除了置办鱼肉,新年最不可少的是“路路通”水芹、“安安稳稳”的豌豆苗,还有芋头、香菜、青菜、萝卜之类。此外,超市里方便快捷的真空包装冷菜不要忘记买一些。卤菜可去专门的卤菜店购买。
肉圆:象征团团圆圆
鱼圆、肉圆等象征团团圆圆,除了到市场、超市买现成的,也可以买新鲜草鱼定制。
年宵花:新年好兆头
那些事先购买的灯笼、中国结等装饰物可先挂上,春联、福字也可先贴上。另外,有吉祥寓意的盆景也可置办了。幸福树、发财树、蝴蝶兰、郁金香、水仙、杜鹃、凤梨、仙客来、富贵子等等都是比较受欢迎的。除了盆景,年轻家庭喜欢用鲜花来装饰,可提前在花店预订,也可现买。不过,为防止花店早早打烊,尽量在中午之前购买。

四、年货存放技巧
1、采购年货要悠着点,年货没必要买得太多。
2、凡是可以清洗的食品要多清洗几次,使表面的污染物减少到最低程度。
3、冰箱里的食品放置不应太密太挤,以放满50%的空间为宜,这样能保持冷气的流畅。
4、冰箱里的生食、熟食一定要分开存放,冷藏的熟食不要直接装盘上桌,必须经过热处理后再食用。
5、放入冰箱内的食品一定要新鲜,凡鱼有臭味、肉有怪味、鸡蛋散黄等情况,都是不新鲜的迹象,不能放入冰箱。
6、发现变质的年货,千万别食用,不要因小失大。

五、年货“猫腻”大全
有馅饼的地方就有陷阱,年货市场浑水摸鱼的事情还不少。
让我们借您一双“慧眼”,开扒那些你不知道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年货“猫腻”。
【装箱类】
箱子有多深,猫腻有多大
我敢打赌,你肯定遇到过以下情况:一箱苹果打开,头一层很大,第二层,简直就是第一层苹果的“孙子”;一箱柴鸡蛋打开,第一层15个、第二层13个、第3层纸、第4层纸……总共6层,有4层是纸壳垫的,鸡蛋小得像鹌鹑蛋;一箱龙眼,只有上面一层,下面全是树枝。总之,箱子有多深,猫腻就有多大。
小编插话:在购买装箱年货时,尤其是水果,一定要现场验货。 
【糖果类】
人类已经无法阻挡“山寨”
年货市场也是一次“山寨”名品的集中检阅,绝对考验我们的鉴别水平:“果粒登”、“奥利噢”、“上好皇”、“帅师傅”, 还有被网友奉为“史上最相似”的山寨:“银鹭”被“银鹫”。最妙的是鹭和鹫都属于鸟类。饼干中,数“旺旺”最忙:“旺又旺”、“美旺”、“旺福”、“金旺”、“旺加旺”……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人类都已经无法阻挡“山寨”。
小编插话:不是群英荟萃,而是萝卜开会。总之,这些“傍名牌”一般都连着跳楼价,你可要打起十二分精神,坚决抵制心中诱惑,看清厂家,分清品牌。 
【熟食类】
香肠为什么这样“红”
有了腊肉和香肠,过年才叫有味道。作为年货市场两大“红人”,也是猫腻横行的重灾区。那些闻着香、看着艳的熟食确实要多留个心眼。有些小作坊为了使腌制品“卖相”好,会使用染色的招数,让腌腊制品特别红,看起来很新鲜。更有甚者还“发明”用染色米饭和劣质淀粉制成人造瘦肉,再加腌好的猪肥膘制成腊肠。
小编插话:经验告诉我们,好看的一般都不中用,买熟食最好到正规超市、商场。特别提醒:留着小票好维权。 
【礼盒类】
穿上豪装就成了贵族
简装改精装价格翻一番,年货市场多的是人愿意为“面子”埋单。各类礼包、礼盒,在标价上多以“8”为噱头,比如88、188、688等。年货礼盒的吉利价格往往名不副实,很不划算。其实做年货礼盒非常简单,买一些散装年货,包上漂亮礼盒,描上一些喜庆的字眼,价格就能成倍增长。各类干果大礼包,多半均为罐装、桶装、瓶装、听装的“闷包”,我们基本无法直观看到食物的多少。
打假志愿者:如果您非要面子,那就忽略里子吧。
 
本特刊资料来源:新浪网、腾讯网、搜狐网、天涯论坛、百度贴吧、《三联生活周刊》、《21世纪经济报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