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比将军都稀缺的“兵王”
本刊记者 刘念国/整理

  10月12日,中国军网发布了一则图文新闻,盘点了中国士兵中的顶尖人物——一级军士长(七级士官)。
这些一级军士长一律享受正师级待遇,全军不到20人,比将军都“稀缺”,是部队各个领域的翘楚。他们掌握一门或多门精妙的技术,是中国军队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人才,是真正的“兵王”。
众所周知,士官曾因为服役性质被称为志愿兵。1999年6月30日,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14号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服役条例》第二次修订发布,对士官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对士官的使用范围、数量比例、激励机制、服役期限、生活待遇、安置办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此后,我军志愿兵役制士兵称士官,“志愿兵”这个称谓,只在涉及兵役性质时使用。
根据此条例的规定,全军和武警部队士兵新式军衔(警衔)标志于1999年12月1日起正式启用,至12月底,1988年设置的士兵军衔等级和义务兵军衔中的军士,士官军衔中的专业军士、军士长的称谓自行取消。
2009年,我国士官军衔由6个衔级调整为7个衔级,称谓由低至高为下士、中士、上士、四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一级军士长。
下面,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让人肃然起敬的“兵王”们——
王忠心,安徽休宁人,1968年9月出生,1986年12月入伍,第二炮兵96213部队技术营测试一连控制技师,一级军士长。入伍27年来,王忠心心系使命、安心本职、扎根岗位、爱军精武,参加了多次实弹发射任务,参与完成了某型号导弹移交和某新型导弹武器的接受检测,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多次被评为“优秀士兵”。2000年以来,连续10年被评为“旅技术骨干”,2次被评为“基地技术尖子”。2005年、2006年,连续2次获全军“优秀士官人才奖”。2010年,被评为“基地军事训练标兵”、“二炮十大优秀士官”,全军“爱军精武标兵”。他还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
赵宗刚,济南军区“猛虎师”某装甲团一级军士长,能维修15种战车。山东莱西人,1968年10月出生,1986年10月入伍,1990年3月入党,现任济南军区某装甲团修理连一班班长。入伍以来,赵宗刚先后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4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5次,被集团军评为“岗位练兵先进个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岗位成才先进个人”,2005年12月被军区表彰为“优秀士官”,2006年3月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一等奖,2008年1月被军区评为“基层建设先进个人标兵”,2008年12月被总部表彰为“爱军精武标兵”,2009年8月被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士官”。
王昌来,1978年入伍,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一级军士长。王昌来在潜艇上工作了36年,是个超期服役的老兵,人称“鱼雷王”,被支队聘为教练室鱼水雷专业教练员。王昌来的儿子王晨小时候淘气不听话,王昌来有时候脾气上来了,总是狠狠收拾他。不懂事的王晨于是哭着说:“老爸,你等着,我长大了当军官,让你这个兵给我敬礼!”果然,2008年6月,儿子王晨从某潜艇学院毕业,和爸爸王昌来成了潜艇“同行”。2011年6月,儿子王晨作为新装备人才,被调到爸爸王昌来所在的潜艇支队,担任鱼水雷部门长(上尉军官),成为了老子的“顶头上司”。儿子王晨刚上艇那天,爸爸王昌来麻利地给他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这一下,弄得小王脸通红。休息间隙,儿子和老子商量:“爸,咱下回别搞这么正式,好不?”没想到,老王严肃地回答:“上尉同志,这是必须的,我是在执行条令,在艇上我是你部下,不是你老子。”
谢世海,1982年入伍,海军某潜艇部队一级军士长,已累计出海超2000天,相当于在水下生活了五年多。潜艇里,各种指示灯宛如繁星,线路密如蛛网,令人眼花缭乱。而这一切,在谢世海眼中,却是井然有序。用战友的话说:“‘谢爷’对潜艇的了解,比对自己的身体还清楚。”每次出海远航,谢世海都是大家争抢的“香饽饽”,大伙儿都说:“同他一起出海,特有安全感,潜艇上不管出现什么情况,没有他处理不了的。”
陆军第13集团军某陆航旅一级军士长芮银超,是我军新型直升机士兵专家,先后维护过6种机型的直升机,熟练掌握500多类直升机“疑难杂症”诊治办法,排除直升机故障和事故隐患700多起,安全保障飞行2000多个场次,安全事故依然保持着零纪录,被部队首长称为“定海神针”。为了留住他,总部机关曾两次开会专题研究,一改再改,特设专业高级士官编制。“部队因我改变特设专业编制,我就要为部队奉献全部青春。”芮银超说,为战友生命安全保险,为战斗力生成保险,为能打胜仗保险,他愿做一根永不断电的“保险丝”。
北空某场站一级军士长尹聚鸣,24年寒来暑往,他坚守三尺灶台,任两鬓悄悄染霜,从烧火做饭到电脑餐饮后勤保障,样样了如指掌,被官兵尊称“灶王”。24年岁月沧桑,吃过他饭的数不清有多少师长团长,他肩上的军衔也换成了三粗一细四道杠——这个士兵的最高荣誉谁不敬仰?24年来时代变迁,他带出的20多个徒弟都已挑起大梁,“薪火相传是本分,”他说,“我走前一定要传好空勤保障的接力棒!”  
坚守大山26年的一级军士长杨启银。第一次走进大山,杨启银是青涩稚嫩的小伙子。如今,他已是满脸沧桑的中年汉。26年,他就像千年不化的岩石,把一名士兵的忠诚融入大山;26年,他用无言的坚守,描绘着军人别样的人生!他宣誓:“既然选择了大山,就要把根深深扎下”,“既然当不上军官,就要把兵当出个样来”,“既然难以为家尽责,就要在本职岗位上尽职”。
赵子国,武警重庆市总队后勤基地修理所班长,一级警士长,四川广元人。赵子国1969年10月生,1987年10月入伍,1990年7月入党,本科学历。入伍25年来,他热爱本职,忠于使命,先后两次被表彰为“武警部队优秀士官”,7次荣立个人三等功,8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15次被评为“修理技术能手”,所带班6次荣立集体三等功。
董井泉,某旅一级军士长,拥有电工、焊工等10多个专业的高级技工证书。战友们都说:“只要他出手,装备再大的毛病也不愁。”在高原,装备和人一样,因海拔和气压变化,不同程度会出现“高原反应”。某次演习,高原气温降至-20℃,该旅通信营突接上级命令使用某型通信车进行联络。没想到,通信车因低温“罢工”了。情况紧急,董井泉知道后,拿着两根导线飞奔过来。一番尝试后,他肯定地指出:“天气太冷,蓄电池电容量比常温时低得多,导致电压不够。”他从旁边一台装备车蓄电池上,连接导线到通信车蓄电池上,再试,车辆立刻发动了。此后,为了不让高寒缺氧影响装备车辆性能发挥,董井泉带着攻关小组反复试验,总结出装备车辆进入高原实时测胎压、油机进气口处供氧、选用低温性能好的润滑机油等提升装备性能的措施,被部队首长称为“高原车王”。
资料来源:中国军网、铁血网、环球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