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老师,您好,最近我们单位来了督导组,让我们对班子成员提意见,马上就轮到我了,这个该怎么把握呢?(山东:冯宇)
中国历来不缺乏运动,每次运动似乎都少不了要“批人”。前些日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来到我们单位进行“规定动作”,将我等几名“群众”分别叫进会议室,要求我们对领导提意见。规定不提意见不能通过,且要真正提意见,至少提得能让领导“红红脸、出出汗”。平心而论,咱单位领导确实清廉可嘉,我总不能为了自己过关而制造冤假错案吧。因此面对着督导组我如坐针毡,嗫嚅好一会儿没说出几句话来。督导组见我实在提不出什么意见,也只好让我过关走人。这倒好,没提出意见让领导出出汗,自己却早已汗流浃背了。
如此看来,如何提意见还真是一件技术活。经过此事后,我就暗暗观察别人是如何提意见的,然后再加以仔细揣摩,发现那些爱提意见的人虽被称为“大炮筒”,但不同的“大炮筒”放出的炮弹威力还真不一样。
威力最猛的当属“钢炮”,炮弹发射出来时呼呼作响,击中目标后定会地动山摇。但是,“钢炮”不能一概而论,它也有许多型号。有的“钢炮”原本是刚直之人,心底无私,他们每当放炮时,上为江山社稷着想,下为良心正义而来,历史上的魏征、海瑞、彭德怀就是此中代表。但这类“钢炮”由于太过耿直,批逆龙鳞时过于直接,缺乏必要的技术与艺术,因而常有“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之虞。倘若遇上被批对象心胸狭窄,那极有可能自身都难保,“钢炮”最后难免被砸成废铜烂铁。有的“钢炮”却并非这样,他们表面打着敢于进谏勇于抗疏的大旗,实际上为的是一己之私利。你若掐断他的引线不让他“放炮”吧,你则要背上打压“忠良”的骂名,而对方却会因此捞得一世清誉。
最让人恶心的则是那些“礼炮”,名义上是给领导提意见,但炮弹发射出去后却变成了五彩缤纷的焰花。炮声震天动地,但不伤人一点。看似来势汹汹的批评,最后却变成了歌功颂德。我曾在一次党员民主生活会上,就见识过这样的“礼炮”。某君一脸严肃地批评领导:老板您过于追求卓越,像拼命三郞一样带着我们往前冲,最后我们各项工作在全省都名列前茅……但是,我们身上压力也挺大呀,您得给我们放半天假或请我们吃个饭什么的,给我们减减压。
既然“钢炮”易伤人及己,而“礼炮”又让人鄙视,有人就学乖了,在向领导提意见时,就撇开这两样武器不用,专放“空炮”。唐朝奸相李林甫最为精通此道,为避免别人说他作为宰相从不提皇帝意见,他常常趁别人进谏后就立即放上一炮,然而却是扎扎实实的一响“空炮”:陛下您日理万机,可千万别不注意保重龙体,否则,就是对天下臣民不负责任呀。唐玄宗刚被不懂事的大臣批得极为不爽,李林甫这一“空炮”及时抚慰了他那颗受伤的心,于是唐玄宗多次由衷感慨到:天下只有李林甫对我最好。
但是,“空炮”放多了,总有一天会被别人识破,这个办法似乎也不保险。最妙的办法当是并不大张旗鼓地放炮,而只是随便开一枪,然后让子弹飞一会儿,最终让子弹落到恰当的地方,再引发一场大爆炸。
历史上李鸿章就开了这么一枪。同治十三年,直隶总督李鸿章给皇帝上了一个折子,名叫《李光昭欺惘招摇折》。说商人李光昭借修圆明园之名,花五万多两银子买了一堆木料,却以三十万两卖给政府。同治大怒,当即治了李光昭的罪。但事情到此并没有打住,李鸿章射出的这颗子弹仍在飞。因为包括李鸿章在内的众多大臣都是反对同治重修圆明园的,恭亲王、醇亲王及大学士文祥借此机会哭劝同治收回重修圆明园的旨意。同治大怒,下旨将这几位老臣革职严议。慈禧随后却下旨收回同治的命令,并开始了全面夺权,同治气得很快一命呜呼。李鸿章发出的这颗子弹威力够猛了,但他万万没想到最终却引爆了一颗原子弹,历史由此拐了一个小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