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这些“文化烂尾楼”
整理 | 周媌
 央视马年春晚终于在一片吐槽声中落下帷幕。
这台有着明显冯小刚风格的春晚,尽管导演在一开始的先导片里以几乎是“自黑”的方式在吐槽春晚来减压,但依旧没能让观众对这台笑料严重缩水、段子基本靠网络、尿点太多的春晚“手下留情”。清华教授肖鹰日前发布公开信,指责冯小刚把马年春晚办成了“史上最烂文化烂尾楼”。
马年春晚被喷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本应该群英荟萃的春晚成了华谊的“私人订制”;第二,革命样板戏重登舞台,让春晚的政治意味更加浓重。
看来,冯小刚要想改变春晚已成为“文化烂尾楼”这个既定现实很难,而之前被停播的《同一首歌》,以及叫停声一片的全运会(话说“文体不分家”),貌似也是“文化烂尾楼”中的典型代表。

槽点一:春晚成了“华谊订制”?
1月31日,新浪认证微博“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发出的一篇题为《春晚被疑沦为华谊利益输送大平台》(后称《蓝鲸报告》)的文章,吐槽华谊兄弟公司大股东冯小刚以总导演身份,把马年央视春晚办成了旨在为该公司营销战略服务的“华谊兄弟年会”。本刊精编了部分上述报告内容,看看这究竟是马年春晚还是华谊年会。
马云的出现
“马云出现在春晚电视上的那一刻,我都以为电视尺寸突然变成1600:9了……”段子手对春晚的吐槽在新浪微博上被疯狂转发。
马云与春晚总导演冯小刚关系匪浅:2009年9月,华谊兄弟在创业板上市,成为中国影视概念第一股时,马云出现在华谊兄弟18名发起人名单之中,是除公司实际控制人王忠军、王忠磊兄弟外,持股份额最多的股东。虽后来几年多次减持,马云仍持有华谊兄弟股份4991.22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4.13%,市值约15亿。
冯小刚同样是华谊兄弟股东。
新晋主持张国立,在去年下半年通过闪电式的运作,成为华谊第九大流通股股东。
跟华谊渊源颇深的表演嘉宾们
开场短片《春晚是什么》多是明星关系户,片中的演员堪称冯小刚“御用”班底:姚晨目前签约华谊;成龙和陈道明以前属于华谊;李雪健和冯小刚私交很好。葛优与冯小刚更是一同征战影坛多年,共同缔造冯氏喜剧。吴秀波与演员张嘉译目前不在华谊旗下,但是他们两个今年参演的电视剧《对不起,爱上你》是华谊重点推荐的剧目,近期就要上演。
除扶持旗下投资的电视剧外,华谊还推荐参股公司:从今年春晚艺人所属经纪公司来看,相较于环球、华纳、天娱等老牌经纪公司的被冷落,少城时代、巨匠这两个中小型经纪公司却冲出重围,成为最大赢家。上述两家经纪公司,与华谊都有联系。
引起轰动与争议的一场安排,是邀请韩国当红艺人李敏镐献唱春晚。但在春晚前一天的29号,有媒体爆出华谊老板王中磊曾密会李敏镐的图片。
随后,华谊兄弟官方证实这则消息:华谊兄弟音乐公司即将与李敏镐所属韩国经纪公司StarhausEntertainment全面结成独家战略合作伙伴,全方位打造李敏镐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并与其进行深度合作。
来自官方媒体的可靠消息称:双方达成合作意向后,华谊与央视及春晚导演组多次沟通,最终将李敏镐推上了2014年春晚。
华谊众多关系户中,姚贝娜属于华谊目前签约艺人,她被安排演唱11:55分的《天耀中华》,随后就是全国人民一起倒计时。这是一个黄金时间段。

槽点二:春晚成了“唱红大会”?
冯氏春晚被网友喷的原因,除了刚才说的公器私用之外,还有一个引人关注的热点,就是红色样板戏《红色娘子军》被重新搬上舞台,这让不少网友们大跌眼镜——样板戏这种某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居然上了春晚,难道是要利用这个全国的大舞台来宣传些什么?回忆些什么?甚至有人认为在微博上牛气哄哄的冯小刚到了春晚就跟经历了一次阉割一般,没了骨气。
冯小刚的算盘
春晚节目《红色娘子军》和歌曲《万泉河水》的共同特点为海南元素。芭蕾舞《红色娘子军》反映海南红色革命历史故事,《万泉河水》赞颂海南绝美风光,堪称两个海南的免费黄金广告。
而冯小刚在去年就投资了海南旅游业。
这家名为海南观澜湖华谊冯小刚文化旅游实业有限公司,由华谊实景娱乐与观澜湖公司和冯小刚工作室共同投资设立,华谊兄弟的全资子公司华谊兄弟(天津)实景娱乐有限公司持有这个项目35%的股权。观澜湖公司持有项目公司 60%的股权,冯小刚工作室持有项目公司 5%的股权。据悉,该项目核心区已于去年10月开工建设,预计投资超过10亿元人民币,在2014年春节期间核心区实现运营。
业内人士称,海口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是华谊几年来唯一取得成果的大型地产项目。至此,华谊利用春晚大平台所撬动的利益图已经十分清晰。
春晚的另类功能——触及集体记忆
冯导的如意算盘打得响亮,无奈观众眼睛雪亮,红色样板戏触及到了观众们的敏感点,瞬间成了众矢之的。
早在1986年,样板戏上春晚时就引起了争议,《红灯记》那一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令巴金产生了“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他接连做了几天的噩梦。
不知道是否跟巴金的噩梦有关,1986年之后的春晚对样板戏的态度就谨慎多了。大过节的不应该触痛苦难记忆?几十年如一日的革命狂欢记忆,受不了几句样板戏的刺激?值得庆幸的是,巴金晚年还能做噩梦,还能把噩梦说出来,不管是谁的梦,不管是哪国的梦,梦总是包含了噩梦的,这是一个基本常识。而噩梦的功能就是重新刺激恢复历史记忆。春节往往是了解家史的大好时机,春晚的样板戏也许可以提供一个不同时代的人沟通的契机。
除此之外,随着时代的变化,样板戏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未必就是当年那个“又红又专”的形象。
作家夏商先生将样板戏红舞红歌比作厉鬼化身美女勾引书生。他在微博上指出:“有些傻逼说有些样板戏和红歌其实蛮好听的,废话,我也承认有些红歌旋律很动人。请问聊斋里的厉鬼不化身美女能勾引到书生么?书生躺在美人的温柔乡里,都不知道自己怎么死的。所谓洗脑,就是润物细无声。”没错,不可能没有洗脑的功效,但是否只有这么一个功效?政治和艺术的关系是否就这么一条单向道走到黑?是否有这样的可能:尽管意识形态内容总是试图凌驾于艺术形式之上,但意想不到的是,有时候艺术形式会翻身把意识形态内容压在了身子底下,而自己飞了起来?
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要回到王子公主或者厉鬼书生的时代,而不是站在此时此刻苍井空的时代去看待样板戏?
这不是要为样板戏辩护,只是想说:我们不该纠结于春晚究竟应不应该上样板戏——因为春晚本来就是这个体制的一个新的样板戏,既然江山始终是红色的,那么红舞红歌上春晚就是天经地义的——我们更应该讨论的,是如何看待样板戏,如何从个人体验和历史见证去进行审美重塑和批判性解读,而不是将它与“文革”意识形态一起“扫进历史的垃圾堆”。更重要的,是如何站在消费主义时代去看待极权主义。
春晚也就是在面对娱记的时候还能威一威,俨然掌握了什么国家机密,而在观众看来早就是半老徐娘了。在苍井空的时代还在做厉鬼化身美女挖心洗脑的噩梦,这种耍愤比卖萌好不了多少。苍井空只是一个隐喻,隐喻汹涌泛滥的消费主义,而消费主义在跟极权主义疯狂交欢的时候,有时候也会让后者软掉——消费主义也有消解极权主义的功能,这何尝不是润物细无声。当《红色娘子军》还摆出“母天下”主义的姿态时,听到的却是消费主义的心声:“娘子,人家还要。”
样板戏在如今也难免沦为消费品,而消费者绝不是被动的,不要低估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春晚也早就是一个超市,一个大卖场,而远不只是一个意识形态阵地,质疑冯小刚利用春晚平台与资本的勾结,也远比质疑红舞红歌有意义。
春晚成了“文化烂尾楼”
满满的槽点,让这个诞生了无数影响遍及全国的文艺符号的舞台最终变成了一栋文化烂尾楼。最近三年,春晚的收视率分别是18.34%、17.37%、11.36%,逐年下滑。换台的理由,每个观众都能陈列一二,归结起来,不外乎这么“四弊”——
第一:宣教味太浓。春晚不仅仅是一个晚会,而更像是一个政治任务。大型晚会,本该是交响乐,如今则更像主旋律的独奏曲。为求和谐,春晚剔除了容易积聚人气的讽刺曲艺,以一派歌舞升平取而代之。即使尚有相声小品,也多走“没事偷着乐”路线,一般报喜不报忧。就连主持人的串词都常常显得口号味十足。
在层层管制、重重审核之下,春晚尽管是个“台上一分钟,天下众人知”的舞台,却也让身处其中的演员备感压力。近两年在春晚上声名鹊起的刘谦就曾在采访中直言:“这是一个很燃烧生命和创作的舞台,而且并不是一个表演起来很让人开心的舞台,尤其对一个魔术师来说。”
第二:不与时俱进。这些年,春晚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其实也是观众日渐增长的娱乐精神,与春晚多年不变的“主题联欢晚会”定位之间,慢慢拉开的距离。观众已经把“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春节吐槽联欢晚会”,而春晚仍走在“中正无误”的保守路线上,不自觉地为观众的一腔吐槽热情奉献话题。
其实,要做出一台极富娱乐性、真正喜闻乐见的晚会,央视绝非没有这样的人才。2002年,央视新闻评论部的一群人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内部春晚,名为《东方红时空》——这台晚会视频流出以后,广电局恼火,老百姓却笑了个饱——原来平日衣冠楚楚的新闻主播,这么有恶搞精神,这么能拿电视台开涮。
可回到春晚的舞台上,朱军董卿们还是得打扮得整整齐齐,激情昂扬地念诵:“黄河长江流淌着母亲的血脉,黑眼睛里闪烁着我们不变的梦想,此时此刻,九州欢腾,就让我们一起以一种最红红火火的方式共同迎接……”
第三:名利黑账。从前,观众递条子点播李谷一唱歌;现在,换各路领导递条子推荐歌手。2001年的春晚总导演王冼平,直到2013年才开口,吐槽她接到过的43张条子,“关系一个比一个硬”,“最硬的那张小条子是个女歌手,要求在12点独唱”。导演不同意,被说情送礼,再不同意,“对方就开始来硬的”。
即使不说“群众里边有坏人”,春晚本身也有一笔复杂的账——今年,上海知名主持人叶惠贤拉出春晚账单:“一台晚会最低成本1000万,一个春节,光上星晚会有40多台,成本5亿!”且不说一所希望小学的造价吧,巨款本身就容易让人联想到十年前,多届春晚总导演赵安,因为受贿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
第四:众口难调。不得不承认,观众本身的变化也在拉大我们和春晚的距离。就像“年夜饭”这仪式感极重的一餐,如今变得越来越随意一样,春晚这道“精神年夜饭”,也不可遏止地衰落下去——原因恰好和物质年夜饭一样,只因为平时吃的机会太多,吃过的好东西也越来越多。
人们的娱乐活动那么丰富,别说春晚,就是电视机,一年都开不了几次了。这是一个娱乐分众的年代,而尴尬的春晚,却仍然不得不将它的收视人群定位在“全国”、“全家”——像1956年那出电影里的台词一样,要“走进城市、农村、国防前线、少数民族的帐幕”,“从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到海南岛的椰子林”——企图招徕最广的受众,结果也必然是无法讨好所有人,尤其,南方人。海南岛的椰子林,曾经“勇夺”春晚收视率倒数第一:不到0.1%。即使冰天雪地的东北三省,收视热情也从前几年的超过95%,逐渐以每年10%的降幅下滑着。
而春晚和政治的密切关联使得它不能像其余地方台的娱乐节目一样随心所欲,正如冯小刚所说,春晚得先让领导满意,自己对春晚的改造很少。“我不大理解,为什么要开门办春晚。其实你所有的事,他都让你回到他的那个规矩去。你说让老百姓满意,这句话是一瞎扯的话,你让老百姓满意的前提是你必须让领导满意,因为领导不满意,老百姓看不见。”
春晚被赋予了hold住所有观众的使命,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真正多元的社会不可能期待一个节目让所有人都满意,尤其是在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

“文化烂尾楼”不止春晚这一座
春晚就在这种“你应当让所有人满意的期待——看你又一次没有让所有人满意”的尴尬里存活,从一开始的春节文艺大杂烩变成了一栋文化烂尾楼。而这种烂尾楼并不只有春晚一个案例。
案例1:《同一首歌》
《同一首歌》栏目于2000年1月27日创立,借用歌曲《同一首歌》,以鲜明的主题为线,请来大家熟悉的歌星,唱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歌曲。《同一首歌》在红火了9年之后,最后也不得不遭遇停播的尴尬。而从《同一首歌》身上,不难看到类似于如今春晚一样的问题。
首先,《同一首歌》漠视作者权益,侵犯了作者版权。《同一首歌》虽然名为公益演出,但实际上还是商业操作,每一次演出都为央视赚了个盆满钵溢。然而,《同一首歌》却漠视了作者权益。虽然歌曲《同一首歌》被《同一首歌》栏目使用传唱,然而,词曲作者陈哲、孟卫东却没有得到一分钱的报酬,这显然是对词曲作者劳动的漠视,也是对他们权益的侵犯。
其次,《同一首歌》打着公益旗号,实际上每次都狠狠地赚上了一笔。如陕西宝鸡市某官员就说,他们通过三年追求才才请来了《同一首歌》,为此政府给了税后费用700万元。700万还不包括场地、电路建设成本、节目组和演员的食宿等费用。可见,“公益”的《同一首歌》“烧”起钱来并不比其它商业演出少,甚至比商业演出有过之而无不及。
其三,打着公益旗号的《同一首歌》,对艺人进行了道德绑架。为了邀请演艺界的“大腕”为《同一首歌》助威,增加《同一首歌》的“含金量”,2007年,《同一首歌》“英雄母亲”公益演唱会准备邀请香港歌星刘德华出演,然而,《同一首歌》剧组没有料到刘德华“敬酒不吃吃罚酒”,刘德华拒绝了《同一首歌》的邀请。这让《同一首歌》剧组感到很气愤,于是指责刘德华“耍大牌”。然而,让《同一首歌》剧组始料未及的是,网友并没有“偏听偏信”,而是纷纷把矛头指向《同一首歌》。网友们指责《同一首歌》打着“公益节目”的旗号,其实完全就是一场商业演出,因此没有权力要求明星“义务宣传”,刘德华完全有权拒绝。据当年的网易调查显示,近八成的网友认为“刘德华有拒绝的权利,支持刘德华”,仅有6%的网友认为刘德华不应该对英雄母亲说不。网友的表态,其实已经透露出观众对《同一首歌》打着公益旗号实际进行商业演出的强烈不满。
其四,《同一首歌》背后存在巨大的利益“黑洞”。《三联生活周刊》曾经曝光《同一首歌》的黑幕,其中包括了《同一首歌》的运营、筹备等情况。以《同一首歌》一年策划演出四五十场计算,如果以每场演出经费500万元计,40场就是两个亿。如果以每场节目组有100万元利润计,40场就是4000万元。而与这些暴利相比,参加演出的演员就显得很“可怜”,据说一线歌手也就是4000到5000元的“车马费”,而二三线演员,则基本上就是白干。《同一首歌》对演员的刻薄,从其无偿使用歌曲《同一首歌》就可以看出。
案例2:全运会
俗话说“文体不分家”,全运会在体育界里也遭遇了鸡肋的尴尬,也算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文化烂尾楼”。
全运会诞生于内地体育运动水平和综合国力相对落后的共和国建立之初,它对于激发体育热情,号召重视体育事业,提高全国体育运动水平,发掘和培养体育人才,是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但此一时彼一时。现在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举办全运全所带来的弊病也越来越多。
首先,现在世界各体育大国都没有类似中国全运会这样的国内综合体育赛事,而是常常举办各体育单项的国内比赛,这一点值得学习。目前全世界各种地区性和有特色的体育盛会已经很多,中国参加的综合性体育盛会除了全球性的奥运会,还有亚运会、东亚会等,基本上每隔一两年就有一个,实在没有必要再举办什么全运会。
其次,全运会发掘和培养体育新人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弱。目前亚运会、东亚会,基本上已经是中国运动员表演的舞台了,要想发现和培养新秀,完全可以让更多的新人到这两个国际赛事的舞台去发掘、展示和培养,没有必要再在全运会上完成。
另外,全运全劳民伤财的色彩越来越明显。举办全运会不同于奥运会、亚运会等重大国际赛事,且不说全运会的运动水平已经在高水平运动员参加重大国际比赛的情况时大打折扣,仅算举办全运会的经济账,恐怕已经是一笔赔本的买卖。全运全可不同于奥运会、亚运会等具有电视转播权出售,和特许产品所带来的收益,每届全运会的预算不仅基本上都由纳税人掏腰包,而且其带来的经济收益也微乎其微。
一开始旨在激发人民体育热情的全运会,现在演变成了扭曲的赛事。为了奖金犒劳、为了房子分配,为了退役后的饭碗,运动员人性贪婪的一面被无限的放大,诸如女子橄榄球罢赛0-71的耻辱比比皆是。而这一切都是和“体育强国”的梦想相背离的。

(摘编自@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新民周刊》,腾讯大家谈,肖鹰新浪博客,凤凰网,网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