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外国也精分
本刊记者 周媌/整理
  精分未必就是撕裂,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多元化。精分也并不是中国社会的特产,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自己的双面性。

日本人:呆板vs幽默感
不苟言笑、刻板、严肃,很多中国人会拿这些词汇来形容日本人。不知从何时开始,这成了日本人在中国人眼中的固有形象。而由刻板的人组成的日本社会,常常让人感觉等级森严。
孟西曾经在日本东洋大学留学,在日本度过6年时光。回国后,她又进了一家日资航空公司工作,经常和日本人打交道。孟西对日本及日本人有自己的一番解读。
“说日本人呆板,其实不尽然。在工作场合中,他们的确比较严肃、拘谨,纪律性也很强。我以前在日本上学时,曾经去工厂打工,在一家生产CD机、计算机小零件的工厂。我发现日本人的纪律性很强,自觉性很高。他们工作很统一,一道一道工序很严谨,绝不会偷懒。而我们中国人就会耍一些心眼糊弄过去。所以我们通常会认为日本人死心眼,干活不灵活,其实这是他们的优点。
日本人很讲礼节,这可能也让人感觉呆板。初次见面的话,他们一定是必恭必敬的。而且他们说话小心谨慎,有话不直说。以前我刚去日本时,别人请我去吃饭,我不想去,就很直接地说出来了。后来别人告诉我,在日本不能这么说,要说‘对不起,今晚有点……’,后面的就不用说了,大家都明白不去了。很微妙的说话方法。彼此都很客气,很有尺度。
但是下了班之后,情况就不同了,尤其是在一块喝酒之时,工作中严肃、谨慎的面孔都不见了,就像换了个人似的。喝酒时,大家很放松,很随便,他们会把领带系在头上,唱歌跳舞,比中国人疯狂多了。不管是多严肃的上司,喝酒后都是兄弟。第一次看到这种情况,把我吓一跳,感觉差别太大了。
我前几天去日本出差,白天跟一个50岁左右的人有工作接触,他是工作很认真的一个人。晚上大家一起去吃饭,我刻意坐得离他远远的,生怕喝了酒后,会被吓着,我知道他们喝酒后通常玩得很疯。这时候的日本人一点都不呆板、拘谨,完全是两个样。可能是平时工作压力大,大家都需要发泄。日本人管下班就回家的男人叫挣钱的机器,会被嘲笑的。
而且,日本电视上娱乐节目特别多,都很搞笑,也比较开放。其实,他们并不缺乏幽默感,只是具有比较鲜明的两面性。”
“日本人很注重辈分大小。在日本公司里,先进来的人就是前辈,后来的人对前辈一定要敬重。一般情况下,听日本人说话很明显能听出来,谁地位比较高。日语分敬语和自谦语,地位低的人说话通常要用敬语,就算不用敬语,最起码也会用很礼貌的用语。而地位高的人则用简语,上级叫下级,可以直呼名字,反过来就不行,要在名字后加敬语。在日本的公司里,下级一定要听上级的,干什么都要汇报。日本人做事很小心,有问题可以和上级讨论,但争论真的不多。在一个公司内部,等级是存在的。”孟西说。
但在整个社会之中,却并非等级森严。“在中国,脑力劳动者往往看不起体力劳动者,扫大街的被人看不起,服务类的工作常常没人愿意干。但在日本没有这种感觉,干什么工作的人看上去感觉都是一样的。总体来说,看不出有森严的等级差异。”孟西说。

德国人:勤奋vs懒惰
德国人的勤奋曾闻名世界。德国工人工作均十分认真,兢兢业业。即使是周末,德国人也大都在忙碌着:女人们把阳台上的花伺候得姹紫嫣红,把家里收拾得窗明几净;男人们则一脸油污地钻在车轮下面摆弄他们心爱的汽车。而如今,勤快的德国人却开始逐渐变得懒惰。
只要一出太阳,你就会看到德国的各个饭店、咖啡馆以及酒吧的门外坐满了人。他们喝啤酒、品咖啡,悠闲自得地清谈。要说明的是,这种场景多数发生在平常的工作日,而且正是人们上班、上学的时间。而且,那些闲客也大都不是老人或旅游者,而是本地的德国青年。
一位曾经驻德的记者在他的文章中回忆,在慕尼黑建记者站时,他经常有一些装修的活儿要请人干,但总是找不到人。有一次要改装厨房管道,一连给几家公司打电话,对方都说:“周四是节日,我们这里没人。”“周四?今天不是才周二吗?”“对不起,实在没人。”后来一了解才知道,德国除了法定的假期外,还有许多宗教节日不用上班。这些节日往往只放假一天,但如果赶在周三或周四,不少德国人就在前面请一两天假,后面再休一两天,连成一个小长假,然后就撒了欢儿地跑到各地去旅游。这个时候,找人干活简直比找份工作还难。
如今,养尊处优、不思进取之风在德国颇为普遍。尤其在一些“铁饭碗”的部门,混事儿的人大有人在。一些机构工作效率之低让人看着起急,有的科研人员多少年也拿不出一件成果。有位朋友曾经戏称:他所在的研究所每年从国家获得巨额经费,但三分之一的工作人员每年的工作就是犯错误,三分之一的人是改正他们的错误,还有三分之一的人什么都不干!
更糟糕的是,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年轻一代。现在,不少德国中小学生十分懒散。《南德意志报》曾有篇报道说,放假前这段时间,慕尼黑中小学的“课堂上座率”只有三分之二,学生们最喜欢上的课就是“逃课”。其实,在中国人眼里,德国学生实在该幸福得“溢”出来了。他们每天基本只上半天课,作业少得可怜。据说,现在还有一些高中生毕业后并不急着上大学,而是要在家里先“颓”一年。在这12个月里,他们主要是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想明白自己将来学个什么专业好。

英国人:快vs慢
伦敦的一家报纸上曾经做过一个关于“在英国什么职业的人读书最多”的问卷调查。
答案很意外,排在第二名的竟是出租车司机。后面还专门注释了原因——伦敦市内经常堵车,养成了伦敦的哥的好耐心——遇到堵车就拿出准备好的书,边看边等,久而久之就“饱读诗书”了。
这个理由固然有些调侃的成分,但是英国人的慢条斯理却是出了名的。
倘若预订出租车,英国人口中的“20分钟”永远得乘以2来理解。你好不容易等到了车,司机却还慢吞吞地反复确定每个乘客都系上了安全带后,才启动汽车。
对于不少伦敦的哥而言,下午时光是应该用来吃块曲奇、喝杯咖啡的,因此,这个时间段,路上出租车总感觉有些少,打车成了一个大难题。
不过,在伦敦的交通线上,也有快的一面。以前听说英国人都是绅士,但是,在过马路时,什么斯文风度都统统不见了,十字路口,几乎看不到人遵守红绿灯规则,耐心等待。左右张望之后,几乎所有人都等不及变灯,拔腿就跑,速度反应之快,令我等自愧弗如。
骑自行车的人也快得简直要飞起来,夹在快车道里与汽车共舞,彼此之间那几乎只差一根头发丝的距离,看得人替他捏一把冷汗。而对于英国年轻人来说,飙车更是他们酷爱的运动。夜半时分,总能间或听到远远的街道上,传来跑车那犹如野马长啸般的咆哮。
这一快一慢,却正好折射出了英国人性格中的两面性。快的是节奏,慢的是情调。
资料来源:新浪网、搜狐网、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