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草船借箭靠“柔道”
文 | 赵炎
 如果基层环境不好,比如工资低、棱角磨没了、上级不待见,等等,该怎么办?是委曲安分、兢兢业业、义不苟禄,做出成绩来为自己加分,还是自暴自弃、意志消沉、撂挑子另谋高就?
别忙做出选择,咱先来重温“草船借箭”这个桥段,看孔明、鲁肃等人怎么玩“柔道”,或能从中得到一点激励,汲取一些营养。

故事本身比较好玩
《三国志》引《魏略》说:“(孙)权乘大船来观军,(曹)公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既未用草船,也不是借箭,而是去侦查敌情的,结果挨了一顿猛箭,差点儿翻船。幸亏他脑瓜好使,将船掉个头,两面挨打,才安全回寨。
宋元话本《三国志平话》是这样写的:“周瑜用帐幕(遮住)船只,曹操一发箭,周瑜船射了左面,令扮棹人回船,却射右面。移时箭满于船。周瑜回,约得数百万支箭。周瑜喜道:‘谢丞相箭。’曹公听得大怒。”周瑜用帐幕迷惑曹操,想必是近距离撩拨一下阿瞒,倒不是存心借箭,便宜是捡来的,气一下曹操才是主因。至于“约得数百万支箭”,显然夸张过分。
也就是说,至少在元代之前,“草船借箭”根本不存在。自打《三国演义》横空出世,所有所有的好事全归了诸葛亮,桥段也变得更为丰满,生动好看,但只是故事罢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说法(第四十六回),舌战群儒之后,孔明以客卿身份留在东吴襄赞军务,小日子过得也挺不如意的。
周瑜是前敌总指挥,一把手,心眼儿却比针尖还小,就因为蒋干中计那点芝麻绿豆的事儿被孔明猜中了,鲁肃又不听孔明的劝,回去就跟周瑜说孔明未卜先知。于是,周瑜打算消灭诸葛亮肉体了,先下套子,命他十天监造十万支箭,还诱使他立下军令状;再使绊子,私下里怂恿工匠们偷工减料不配合。
还好诸葛亮有几把刷子,利用大雾,跟鲁肃坐草船逼近曹营,一边喝着小酒唠闲嗑,一边顺顺当当就借来了箭。可以这么说吧,草船借箭是周瑜给孔明挖了陷阱给逼出来的段子。

辞职自污肯定不妥
监造十万支箭,就当时的技术水平和熟练工数量,一个月都够呛,别说十天了。但诸葛亮毫不犹豫就答应了,说他当时就成竹在胸,那是神话他了,憋屈肯定是有:你小子想整我就明说,不带这么玩的,我又不是七仙女,可以焚香叫神仙姐姐帮忙。
正如他随后抱怨鲁肃的那样:“吾曾告子敬,休对公瑾说(蒋干的事儿),他必要害我。不想子敬不肯为我隐讳,今日果然又弄出事来。”遇到这种事情,可以推想工作环境还能好到哪里去?没有深厚的内功与大胸怀,怕是混不下去。
许多人在这种情形下撂挑子打报告要求调动,都可以理解,树挪死,人挪活,换一个环境换一片天,未必不是明智之举,但不值得鼓励。从头做起有多难?书里都说尽了。
孔明如想离开,略施小计即可,但之前的种种努力可就泡汤了,刘备怎么看他?天下人怎么看他?辞职,不是良策。
还有一些人不甘心就这样离开,也不甘心长期做受气包,更不愿意在这种环境里努力工作用业绩说话,于是,就出现了另外一种极端——“不让我好过,大家也别想好过”。这种事儿在现实生活中常见吧?譬如写个匿名信、发个匿名微博啥的,先让纪检监察组个团介入再说,至于结果如何,那不重要,反正目的已然达到。
污人者,必自污。撇开道德评判不说,作为一种手段,委恶于敌可以称为智谋,它的具体操作就是想方设法给某人某单位加上“恶”的标签,然后利用舆论把某人某单位搞臭。
诸葛亮肯定没罗玉凤那样牛逼能够后知三百年,但他前知五百年甚至一千年,大概不是吹牛。舌战群儒时,讥刺薛综“真无父无君之人也”,连陆绩在宴席上偷橘子的事儿也拿出来晒;骂王朗的时候,更是淋漓尽致,无需栽赃陷害搞莫须有,也足以让当事人小宇宙萎缩、心律失常,活活憋死。但孔明没有这样做。

“柔道”须有所牵系
诸葛亮既无躲的意思,也没跟周瑜玩心眼,甚至连基本的争执吵闹也未发生,原因何在?一,当时的周瑜并非敌人,而是合作伙伴;二,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江北有八十万曹兵在那虎视眈眈,这时候玩耗子扛枪窝里横,除非诸葛亮跟周瑜一样骄傲自大;三,水战需要及远的箭,是客观事实;四,诸葛亮预先料到三日后会有大雾,这个自然条件或许可资利用。
我之所以把诸葛亮的行为称为“柔道”,是因为古人说过:“阴柔之道,必须有所牵系也。”诸葛一生唯谨慎,若心中没有上面的几个“牵系”,草船借箭大概玩不转,小命也保不住。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小说,自然会发现,草船借箭是一环套一环的一个整体,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环节,诸葛亮只能抓瞎。
譬如鲁肃的配合就是最重要的一环。没有鲁肃,孔明调不来兵借不到船,所以,他对鲁肃也用了“柔道”,有抱怨有求肯,却并未学后来的嵇康写《绝交书》。如此一怀柔,鲁肃也投桃报李变得柔道起来(同僚同事之间本该如此),“私自拨轻快船二十只,各船三十余人,并布幔束草等物,尽皆齐备,候孔明调用。”也不再向周瑜打小报告了,这就为计策的实施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与空间。
譬如三日后没有大雾怎么办?那个时候又没天气预报,就算有也未必准,人算不如天算,老天爷爱帮忙,那是运数。唐代张九龄说:“清德之鉴,柔道之体。洪源濬规,实天之启。”还是柔道使然。
再譬如周瑜又不是傻瓜,只要派几个哨探监视一下,扣下船只与兵士,这事儿还是做不成。如果诸葛亮不是当时主动入其毂中,说“只消三日,便可拜纳十万枝箭”,又立下军令状,使得周瑜自信满满,而是顶撞争吵,不得已才接受任务,那么周瑜焉能不进一步地加以防范?
可见做人做事留余地是多么的重要,心中有所牵系,才能多补台、少拆台——给人方便,与己方便。俗话其实也是包含大智慧的。

事业成败在于怀柔
晚清有个臣子叫薛允升,曾说过“迁就定谳”则“负疚益深”的名言,固然伟光正,但要搞清楚,怀柔并非无原则的迁就,主要看结果是否正义。原则往往是静态的,而人一直是动态的,如果单纯强调原则对人的刚性约束,可能会忽略人对原则的主观能动,从而导致结果的不妙。
就草船借箭而言,若诸葛亮不以柔道应之,而是处处较真讲对等原则,针锋相对以维护所谓尊严,甚至于受到委屈一走了之,或私下里怨言不断打击报复,等等,那么,只能说明诸葛亮缺少修养、胸怀等高尚的道德品格,就更谈不上对正义事业的执着追求了,终将沦为军法与制度等原则的牺牲品。
事业的成败在于怀柔,这句话也许不够全面,但非常重要。儒家先贤提出的“常存安静心、正觉心、欢喜心、善良心、和悦心、安乐心”等“六心”,无不与柔道这种谋略有关。汉光武够牛了,也自承“吾理天下,亦欲以柔道行之”。
天下事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在工作实践中,环境不理想,可尽力改变,与领导产生不愉快也好,与同僚产生小矛盾也罢,只要无涉原则问题,大可包容一笑了之,而不可偏激行事。大家伙儿,碰上此类困难时,不妨多想想草船借箭这个桥段,多学学孔明在其中转寰腾挪的智慧,不妨也试着做一个现代的草船借箭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