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扯掉庸官“遮羞布”
文 | 夏昕
夏老师您好!我是一名机关单位的年轻人,向来做事敢打敢拼,最近,我看到我们单位有些同事慑于目前反腐威力和种种禁令,都畏首畏尾,不再积极干事。某些关心我的老同志也暗示我,这样做比较保险。我很纠结,是该坚持自己行事原则呢,还是走保险的路线?(海南:张宝明)

最近全国“打虎”浪潮一波高出一波,每隔几天就会冒出一条省部级官员被“打”的新闻来,如此威猛而又接连不断的时政新闻,抢夺了所有娱乐新闻的光芒与精彩。时运不济的汪峰如果此时再想抢头条,更是难上加难。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前不久也抢了一个头条,在湖南,童名谦也成为“庸官样本”而被官场与民间津津乐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却有不少人站出来替童名谦唱赞歌,说他为官“不贪”,为政“不揽权”,是位“好人”。
这就曝出了中国官场最为可笑的一面:数千年来,几乎所有的“庸官”,都有人为其“点赞”。而“点赞”的核心内容,无非这些“庸官”品质并不错,甚至一些人还非常清廉公允。但是,这些官场“好人”所守住的“私德”,能替代“好官”必备的“公德”吗?
明朝万历年间的吏部尚书孙丕扬也是这样的一位官场“好人”。据《明史》记载,“丕扬挺劲不挠,百僚无敢以私干者”。意思是说,孙丕扬为人严肃,为官公允,大小官员都不敢私下跟他套近乎跑官要官。但就是这样一名享有清名的“中组部长”,在提拔使用干部时却创造了一个令人发晕的“掣签法”。所谓“掣签法”,就是对于干部的安排使用,不惟德也不惟能,只凭干部们各自的手气抽签,谁抽到“上上签”,肥缺要位就给谁。
堂堂的吏部长官,理应想方设法为国家选贤任能,但孙丕扬却像庙里的和尚或街上的算命先生一样,将甄别使用人才的重任交给了一堆任人摇晃的竹签。凭这一点,孙丕扬就是一名典型的“不作为”的庸官。然而却出人意料,当时许多人都为孙丕扬创造的“掣签法”叫好,盛赞孙丕扬公正无私。说孙丕扬通过“掣签法”任用干部,这样就自断了吏部的后门,包括孙丕扬在内的所有吏部官员再也无法 “权力出租”。 孙丕扬如果不清廉,他会主动放弃这种权力吗?而“掣签法”还有一个重要好处,就是还可防止宦官插手干部任用。
无独有偶,早在孙丕扬创造“掣签法”前,北魏吏部尚书崔亮也发明了论资排辈提拔干部法。据《魏书》记载,崔亮当中组部长时,正赶上武官得势,太后下令要将将武官们安排在中央和地方要害部门做官。但因为武官太多,官位又太少,崔亮的前任按照老办法提拔使用干部,使得许多武官没能得到安排,因而全国武将们怨声一片。崔亮上任后,为解决“僧多粥少”问题,他就要求完全按照年头来安排干部,凡是年头没到的,即使你能力再强,品德再好,也不会使用。没料到这样的“神招”,却获得了大多数人喝彩,尤其那些久滞官场的人,都伸出大拇指称赞崔亮这个中组部长当得好,有点子,能力强。
孙丕扬的“掣签法”与崔亮的论资排辈法,的确为自己守住了“私德”与清誉,甚至也缓和了一时之急。然而,他们这些“用心良苦”之举其实是在和稀泥,其造成的危害不可小觑。顾炎武曾说,北魏失去人才是从崔亮开始的,这话当是切中了要害。
细究一下,庸官在中国官场上源远流长大行其道,且还有许多粉丝为其“点赞”,概是与中国数千年来传统儒家修行的法宝 “中庸之道”不无关系。当然,很多时候,也是现实无奈的一种映照。因为许多时候,现实里缺少那种德才兼备的“能官”,也很少有那种廉洁奉公的“清官”,多的是毫无廉耻的“贪官”与胡乱处事的“昏官”。“庸官”们虽碌碌无为,但至少在人品上给了大家精神底线的认可。但是,当所谓的洁身自好成官场“好好先生”们碌碌无为的“遮羞布”时,我们是不是该毫不留情面地将其扯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