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政坛段子
  陆思敏 徐浩程 李宗桂/文

近年段子盛行,“段子文化”蔚然成风。如今同事、老乡、上下级之间、朋友之间、甚至恋人之间,都是段子流转的重要场合;官场、商场、情场,都是段子发挥功能的地方。特别是在官场,经历过几十年宦海沉浮者,都不乏有一些浓缩的故事,亦常被知情者演绎为段子。段子有真有假,莫衷一是;段子有好有坏,凭的是个人官声。

段子里的官员性格
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落马了。更多的人才知道湖南官场对于童名谦早有“倒霉透顶”的调侃,“童名谦走到哪里,哪里就出事,而且是出大事。” 他在湘西州任职的时候,遭遇湘西凤凰大桥垮塌以及曾成杰的非法集资案,他来到邵阳后又遭遇邵阳沉船事故……
原江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安众落马了。有关他几个“一八”的段子不胫而走:“一米八的个子,一斤八两的酒量,一百八十斤的体重。”
一名江西当地官员告诉记者:“陈安众真有一斤八两的酒量?反正我没见识过。不过这人是个才子,平时说话大大咧咧,也爱讲江湖义气。把几个‘一八’的段子往他身上一套,大家都觉得贴切。”
一名熟悉官场生态的人士分析说,不少官员身上,都跟着几条段子,但并非所有段子都是差评,甚至有些段子对官员形象还有加分效应。
比如原贵州省委常委、遵义市委书记廖少华在黔东南州委大院吃橘子的段子,大抵便可归于此类。黔东南州委大院里种植有橘子树,一天早上上班时,几人见橘子熟了,就去树边采橘子吃。不巧廖少华正好路过。大家一见书记来了,都很紧张。不过廖少华却笑着问:“橘子好吃吗?”说毕,他还亲自去摘了几个,一边吃一边说:“比外面的橘子要酸一些,不过咱们院子里的没打农药,是绿色食品。”
另有一名资深反腐记者介绍,落马官员的段子有真有假,但也不能太离谱了。“比方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关于他的段子铺天盖地,却没有一条说他浑浑噩噩、糊里糊涂的。因为季建业在江苏官场是出了名的强势人物,段子那么编,就没人信了。”

“段子大王”的警讯
官员身上有段子不奇怪,但段子流传太广,却未必是好事。
有的官员并不喜欢听到有关自己的段子。一名地级市党报的资深记者,便因讲段子而触霉头。这名记者在报社是老资格,被一直安排采访报道市委书记的活动。一次随书记下基层调研,一行人在车上聊天。见车内气氛宽松,记者就讲起听来的几名前任书记下基层调研时的段子。这些段子本身并没有贬低前任书记的意味,最多只可算是调侃。
记者讲完后,车上还有几人笑出声来。不想笑声刚落,现任书记却抛出一句话:“以后我调走了,你们是不是也要编几个我的段子。”全车顿时鸦雀无声,此后没多久,这名记者被报社安排到其它岗位。跟书记的记者,因为讲段子惹祸——随即又成为另一个段子!
官员一夕落马,有关他的段子就会呈现井喷。舆论狂欢的良莠不分,有压抑后的真实喷发,也有报复性的落井下石。那些在位的官员,如果发现有关自己的段子猛然间在大范围传播,大多会将其视为危险信号。
近年来落马的部分官员,在落马前就享受到“段子大王”的待遇。比如原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在其落马前的几个月内,一直身处段子的“包围”中,以至于薄熙来的每一次公开亮相,都引来无数媒体关注。曾有官员感叹,那段时间官场大大小小的饭局里,“无人不谈薄熙来。”
还有原南京市长季建业,在其落马前的半年时间里,有关他将被查处的段子层出不穷。在百度搜索栏输入季建业,就会跳出“情妇”、“两规”等关联词。据南京当地人士介绍,季建业也曾想灭火,阻止这些不利于他的段子流传,无奈“火太大,无能为力”。
一名熟悉官场生态的人士介绍,在任官员遭遇“段子袭击”,往往说明其对局势的掌控能力出现严重问题。段子广为传播,却无人出来证伪或降温,是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这名人士举例说,有名市委书记因为在中央党校学习长期未在当地现身,以至于各种段子层出不穷。后来相关方面特别安排,书记趁周末休课的机会,专程回当地视察工作,接着还在北京接受中央媒体采访。市委书记学习一结束,省委主要领导就来到当地调研,市委书记自然是全程陪同。在此期间,网上有关这名书记的各种段子也受到“重点关照”。“如此一来,各种段子戛然而止。这也说明,真要想办法,给段子灭火降温并不困难。”

段子的验真手段是公开
官场段子说的是官场中人,对其最津津乐道的,依旧是官场中人。以致有人调侃,官场段子是“从官场中来,到官场中去”。一名资深媒体人告诉记者,尽管如今网络技术空前发达,但官场段子最集中的地方,依旧是官场内的大小饭局。“参加一场饭局听来的段子,抵得上刷几天几夜的微博。”
不少官员不喜欢有关自己的段子流传,但却不意味着不关心。原重庆市副市长王立军在出事前的一周内,有关于他不再担任公安局长的缘由,外界也有许多段子。王立军本人也对这些段子深感兴趣。据南方周末记者褚朝新介绍,他当时曾致电王立军,求证流传在外的诸多段子的真伪。电话那头的王立军却反客为主,询问外面究竟有哪些说法。褚朝新将网上的段子念了几条给王立军听,素来以脾气火爆著称的王立军这回却出奇地有耐心,认真听完后,王立军哈哈一笑,邀请对方下次来重庆喝酒。
段子本身真伪难辨,最佳的验真手段就是公开。比如有关薄熙来案,各种猜测、段子,乃至谣言曾长期流传。但随着最后的公开审判,事件真相终于浮出水面,该流传的段子继续流传,那些被证伪的段子或者说谣言就不攻自破。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齐奇作为一名资深法律人,就曾针对此案感慨道:“像薄熙来这种案子,如果当时没有如此公开的审理,谣言不知道会有多少,你再解释也讲不清楚。”
“有人总结过中国饭局三大特色——吹捧、忽悠、讲段子。就像酒一样,段子是饭局的润滑剂;饭局则是段子传播的主战场。”

全世界都爱讲段子?
放眼世界,不少外国元首也热衷于讲段子。美国前总统里根就曾给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讲过段子。
这个段子说的是,一个美国人和一个俄国人争论谁的国家好。美国人说:你瞧,在我们国家,我可以直接走进椭圆形办公室,我可以敲着总统的桌子,对他说:总统先生,我不喜欢你的治国方式。
俄国人说:这我也能啊。美国人说:你也可以?俄国人说:是啊,我可以走进克里姆林宫,走到总统办公室,敲着桌子对他说:总统先生,我不喜欢里根的治国方式!
据里根回忆说,戈尔巴乔夫听了这个段子后,哈哈大笑。
当然,不止是美国总统会讲段子。俄罗斯总统普京也曾在公开场合讲过段子。
2006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出席“瓦尔代”辩论俱乐部的二十多位俄罗斯问题专家共进午餐。就在这个午餐会上,普京被问及是否准备在2008年后继续留任俄罗斯总统。
没曾想到,普京当时就讲了一个前苏联时期的政治段子:
一位重要官员在离任时给自己的继承人留下三个信封,并明确指示他需要在三个不同的时期打开阅读,即执政初期,执政中期和执政末期。
当这位继承人在执掌大权后打开了第一个信封,看到字条上写着:把一切罪责都推到前任身上;两年之后,继承人打开了第二个信封,只见字条上写着:什么样的海口都可以开;继承人在快要卸任时打开了第三个信封,只看到纸条上赫然写着:给你的继承人准备三个信封。
讲完之后,在场人会心一笑,普京则以此表态:“我不会再连任俄罗斯总统──俄罗斯的稳定应建立在宪法之上,而不是某一位个人身上。”

讲一个“政治正确”的段子
在公开场合讲段子,最基本的要求是讲一个“政治正确”的段子。“一个‘政治正确’的段子,可以讽刺风气、习气,但最好不要涉及到具体的人。”一名熟悉官场的专家告诉记者,如果讲了段子后能顺带提出解决方案肯定最好。
2012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刘敬民在一次政协专题会座谈上,讲过一个段子。
在谈到城管形象的问题时,刘敬民说:“我开玩笑说,(城管)就是‘芙蓉姐姐’的层次,大家嘲讽调侃的对象。还有人给我发短信段子:‘我们庄严承诺,在对外问题上绝不首先使用城管……’”委员们边笑边点头,原来这些“段子”副市长都知道。
一笑而过肯定于事无补。刘敬民称,“全国的城管有200多万,这么大的队伍,和老百姓靠得这么近,任务这么庞杂,没有一部统一的法规是不行的。”
如果非要涉及到具体的人,那么必须保持对其最基本的尊敬。一个“政治正确”的段子,可以讽刺官场“潜规则”、不正之风,但不能进一步“发挥”到政体、民族、国家等基本问题上。
最后,一个“政治正确”的段子,绝对不能是荤段子。
2006年,乌克兰议会选举期间,原总理季莫申科为吸引民众选票,不惜在电视上发表讲话时,讲了一段荤段子。结果可想而知。季莫申科的段子一出,好事的乌克兰媒体就纷纷嘲讽。

段子舆情与社会思潮
从上面的诸多事实,我们可以看到段子文化的出现,是价值多元的表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理念,有不同的文化品位,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因此,段子文化的出现,是我们这个社会价值多元的具体表现。段子文化的出现,是社会环境宽松、人们心态宽厚、价值取向宽容的结果。黄段子、灰段子、红段子以及其他类型的段子的出现,当然反映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心理,其间必然有先进和落后、高尚和低级的区别,但人们并不会简单地把自己不赞同的段子类型扣以政治帽子,政府主管部门也不会简单地动用权力和行政手段剿杀之。不同类型的段子的出现并长期存在,本身就表明我们这个社会环境能够包容多样。
不过,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段子文化的出现,也是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的结果。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物质产品迅速丰富的程度远超精神产品的丰富程度。简言之,相对广大民众对于精神生活文化产品的需求而言,我们的文化产品不够多样不够丰富,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当下的网络、手机“段子”确实良莠不齐。许多不健康的、消极的“段子”也层出不穷,污染社会风气的同时,也败坏了传播者的个人形象。古人尚且知道君子慎独的道理,现代人更应重视自我约束。当然,社会层面上的行政管理和宣传导向的影响,传播语言环境的维护,优良的法制监管,以及疏通合理而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或许是宏观层面上的重要举措。

(资料来源:2014年第6期《廉政瞭望》、人民论坛、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