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邮箱最大特点是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收、发信件,解决了时空的限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办公自动化、商业活动提供了很大便利。
寻找中国首封邮件
1987年9月14日晚,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的一栋小楼里,十几位中、德两国科学家围在一台西门子7760大型计算机旁,试发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
这台7760是当年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措恩教授从德国拉到的“赞助”之一,当时中国尚未有能力制造这类大型计算机。那时,中国还没有成为国际计算机数据通信网CSNET的成员,因此计算机只能先通过德国的卡尔斯鲁厄大学,“中转”之后再和国际网络连接。当时邮箱的地址跟现在的地址写法不太一样,很多邮件系统都是自行开发的,自己能识别就行。
邮件内容用英文和德文两种文字,内容是原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李澄炯教授提议的“越过长城,走向世界”。邮件左侧是以措恩为首的外籍专家名字,右侧是李澄炯、技术顾问王运丰教授等中方代表名字,一共13位参与人。
措恩输完邮件内容,敲下回车键,坐着一动不动,等待信号。但怎么等,也没等回信号。大家开始重新检查计算机的软件系统和硬件设施,后来找到原因,是一个数据交换协议有点小漏洞,导致邮件未发送出去。
6天后的1987年9月20日,项目组再一次试发邮件。20点55分,发送键再次被按下。过了一会儿,计算机屏幕出现“发送完成”字样,众人鼓掌庆贺。
德国大学的服务器顺利收到这封本该在一周前收到的邮件,并转发到国际互联网上,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的第一个声音就此发出。
后来据有关方面粗略估算,这封电子邮件耗费了人民币40-50元。在当时,这是一位教授半个月工资。
办公室里,邮件是一件很悬的东西
自从E-mail作为正式文件形式被公司接纳后,阅读公司E-mail有时就成为一种额外的乐趣,甚至比朋友穷极无聊时群发的小游戏还有趣。可别小看了E-mail功能中的抄送、暗送、转发等功能,简单的几个词,里面大有玄机。他们有时比会议更暧昧,比八卦传媒更辣手。记住,你所写的每一个字,都将作为之后的“E-mail法庭”中的证词。
CC 不可言说的圈套——黄小姐从一家国有银行跳槽到一家知名的跨国金融公司工作。面对庞杂的组织结构,她无所适从。
每个项目结束后,黄小姐就会老老实实地以电子邮件的形式向直接上司汇报。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与自己同级别的同事Candy不但将情况汇报给直接上司,同时也会抄送(CC)给上司的上司。
Candy在电梯入口处与上司的上司相谈甚欢,不经意透露的这一句话让站在一旁的黄小姐紧张不已。
作为新人,黄小姐既不熟悉公司的组织架构,也不了解公司的人际关系,究竟该不该抄送,抄送给谁,她陷入困境。
一年以后,对公司有了相当程度的了解后,黄小姐已经对向谁汇报,采取怎样的方式汇报驾轻就熟。CC的方式不仅仅用于巧妙的汇报工作,同时也能够让所有在一个项目中的同事了解自己的任务。
“最讨厌的不是CC,是BCC。”她开始抱怨那些喜欢BCC(秘密抄送)的同事。在她看来,BCC就像一个圈套,收到信的人不知道自己的信还同时被哪些人收到,也不知道自己的信会被秘密转发到哪些人手中,这是一个危险的做法——这些秘密的收信人可能是项目的负责人,也可能是公司的CEO。
留存 掌握证据——李先生每隔一个月就会将自己已经收到和发出的电子邮件打包,并把它们小心地分类保存起来,他甚至还做了一个备份,以免邮件丢失。这个习惯他已经保持了6年。
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的第一年,他并没有意识到电子邮件的重要性。直到有一天,当一个项目由于某个环节而无法继续下去时,其他同事都能够提供自己当时在电子邮件中沟通的细节,以及自己已经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工作。而李先生却因为释放邮箱空间删除了自己的发件,没有任何证据证明他做了自己应该做的那部分工作。
虽然他没有受到任何处分,但这给了他一个教训。李先生痛下决心,一定要保存邮件,直到自己离开现在的岗位。
而陈先生则早就养成了一个习惯,他绝少口头与同事达成共识,每当讨论出来一个结果,必会要求同事发电子邮件给他确认。
即便是坐在对面的同事,他也同样会提出“发个电子邮件给我”的要求,一些同事起初并不适应他的工作方式,不过在陈先生的坚持下,大家慢慢开始形成默契。
“电子邮件是最好的证人。”陈先生坦言。
最牛女秘书E-mail大战洋老板——2006年4月7日晚上,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回办公室取东西,到门口才发现自己没带钥匙。
此时他的私人秘书瑞贝卡已经下班,陆试图联系后者未果。数小时后,陆纯初还是难抑怒火,于是在凌晨1时13分通过内部电子邮件系统给瑞贝卡发了一封措辞严厉且语气生硬的“谴责信”。这封电子邮件最终成为整个事件的导火索。
陆纯初在这封用英文写就的邮件中说,“瑞贝卡,星期二我曾告诉过你,想东西、做事情不要想当然!结果今天晚上你就把我锁在门外,我要取的东西都还在办公室里。问题在于你自以为是地认为我随身带了钥匙。从现在起,无论是午餐时段还是晚上下班后,你要跟你服务的每一名经理都确认无事后才能离开办公室,明白了吗?”陆在发送这封邮件的时候,同时传给了公司几位高管。
面对大中华区总裁的责备,一个小秘书应该怎样应对呢?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同样用英文写一封回信,解释当天的原委并接受总裁的要求,语气注意要温婉有礼,坦承自己的错误并道歉。
但是瑞贝卡的做法却大相径庭,并最终为她在网络上赢得了“史上最牛女秘书”的称号。两天后,她在邮件中回复说,“首先,我做这件事是完全正确的,我锁门是从安全角度上考虑的,北京这里不是没有丢过东西,如果一旦丢了东西,我无法承担这个责任。其次,你有钥匙,你自己忘了带,还要说别人不对。造成这件事的主要原因都是你自己,不要把自己的错误转移到别人的身上。第三,你无权干涉和控制我的私人时间,我一天就8小时工作时间,请你记住中午和晚上下班的时间都是我的私人时间。第四,从到EMC的第一天到现在为止,我工作尽职尽责,也加过很多次的班,我也没有任何怨言,但是如果你们要求我加班是为了工作以外的事情,我无法做到。第五,虽然咱们是上下级的关系,也请你注重一下你说话的语气,这是做人最基本的礼貌问题。第六,我要在这强调一下,我并没有猜想或者假定什么,因为我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必要。”
本来,这封咄咄逼人的回信已经够令人吃惊了,但是瑞贝卡选择了更加过火的做法:她回信的对象选择了EMC中国各分部。这样一来,EMC中国公司的所有人都收到了这封邮件。
从陆纯初发信到瑞贝卡回信中间间隔了两天。这封“女秘书PK老板”的火爆邮件就被她的同事在全国外企中广泛转发。
邮件被转发出EMC后不久,陆纯初就更换了秘书,瑞贝卡也离开了公司。
男白领状告女上司邮件性骚扰——虽然就职跨国IT企业,月薪高达1.2万元,白领米克却还是有自己的烦恼。初进公司,他便发觉女同事幸迪对他颇有好感,时不时在办公室内外暗示他,想跟他交往。无奈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在米克看来,幸迪“粘乎乎”的行为等同“性骚扰”,便向公司高层告了一状。
在米克向法庭提交的材料中,米克所谓的“性骚扰”,是指幸迪不分场合,向他告白要嫁给他,要跟他生小孩,还在下班后尾随他等,但这些行为都是他自己口述,公司虽经过调查,但实在难以取证,不好作出处罚。于是,公司将幸迪调离米克所在的办公室。
不过,两人虽然被隔开,但在上海分公司依然同属一个部门,抬头不见低头见。而米克认为,幸迪对他依然有“骚扰”行为。见公司无法按照他的要求辞退幸迪,米克心怀不满,于是在2009年7月8日通过公司内部网络,向50多位同事的邮箱发去“求证”邮件,以类似调查的形式,要求同事作证幸迪有多般骚扰行为,还将幸迪的照片公诸网上。
公司发觉此事后,于2009年7月10日向米克发送了纪律处分通知书,以其行为违纪,构成严重错误为由,决定立即将其解雇。但米克不服,将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公司恢复劳动关系,并给予工资补偿。
最终,法庭认为,米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占用公司的网络资源私自群发邮件,声称女同事对其“性骚扰”,破坏公司正常工作秩序,对公司制订的规章制度存在多重违反,构成严重过错,公司与他解除劳动合同,合法有据,并无不当。
被E-mail “搞死”的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
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戴维·彼得雷乌斯于2012年11月9日辞去职务,原因是联邦调查局发现了他跟他的传记作者宝拉·布洛德威尔的婚外情。
虽然因婚外情下台不算什么新闻,但这起调查却不同寻常。FBI最初的报告说,他们认为彼得雷乌斯的个人Gmail(谷歌邮箱)帐户被盗号,于是对这个账户进行了监控,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了彼得雷乌斯的婚外情。为什么美国联邦调查局会调查彼得雷乌斯的电子邮件?其实彼得雷乌斯并不是这个调查的最初目标。FBI实际上是在调查针对吉尔·凯利的匿名威胁。凯利女士在美国中央司令部的军事基地帮助组织军事社交活动。彼得雷乌斯在2008至2010年期间担任中央司令部司令。凯利在一份声明中说,她认识彼得雷乌斯和他的家人有五年多时间了。
美联社和《华尔街日报》报道说,凯利从5月开始收到了“5到10封”匿名电子邮件,于是她联系了FBI。FBI很快就推断出这些电子邮件的发件人是布洛德威尔。虽然她使用的是一次性电邮地址,但FBI把电子邮件元数据(可能是IP地址)跟布洛德威尔住过的酒店和其他地方匹配起来,查出是她发送了这些匿名邮件。随后,FBI发现她用一个单独的Gmail邮箱跟某人发送过含有两性内容的邮件,对方似乎是彼得雷乌斯。
随后,布洛德威尔承认了这段婚外情并上交了她的电脑,结果FBI发现电脑中含有其他机密文件。他们怀疑是彼得雷乌斯泄露了这些文件。由几封骚扰邮件引起的一桩调查似乎牵扯到了严重的安全漏洞。虽然不知道确切的进展,但似乎FBI在发现了这些文件后不露声色,继续调查,并要求与彼得雷乌斯会面。彼得雷乌斯承认了婚外情,但却否认把这些文件泄露给了布洛德威尔。在11月初,布洛德威尔表示,这些文件来自于其他地方。
调查结论在11月6日呈交到了国家情报总监詹姆斯·克拉珀那里,但是在那之前就已经走露了风声。众议院多数党领袖埃里克·康托尔说,一位“告密者”在10月下旬通过国会议员戴夫·雷切特与他联系过,称“敏感的机密信息可能已被泄露”。
风声走露给彼得雷乌斯的辞职决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谁也说不清楚。但詹姆斯·克拉珀的一位发言人说,克拉珀曾要求彼得雷乌斯在6日请辞,之后克拉珀通知了白宫官员,他们又在8日上午告诉了奥巴马总统,彼得雷乌斯于当天晚些时候提交了辞职申请,奥巴马9日接受了他的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