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系统最初是为了给计算机爱好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地方。70年代后期,计算机用户数目很少且用户之间相距很远。因此,BBS系统(当时全世界一共不到一百个站点)提供了一个简单方便的交流方式,用户通过 BBS可以交换软件和信息。到了今天,BBS的用户已经扩展到各行各业,只要浏览一下世界各地的BBS系统,你就会发现它几乎就像地方电视台一样,花样非常多。
在封闭的环境下,BBS的出现让人们开始了独立的、更符合人性的生活实验。孤独的个体在BBS上找到同道,这些同道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始终活跃在互联网上,四处寻找着可以栖身的绿洲。
平均在线人数最多的北大校园BBS
多年之后,北大物理系93级学生吴涛的不少轶事仍被广为流传。此人高考位列当年湖北探花,只是生活上有点邋遢,穿军装,背小军挎,状似民工。这个其貌不扬的人,最终在网络上横空出世。他至少有几项是创下了北大之最:1996保钓运动中申请游行,由此成为上世纪90年代最先申请游行的北大人,BBS一时为之沸腾,北大、清华、中科院的学生(中国互联网最早在科研院所发展起来,当时上网的主力集中在这三校)纷纷揭竿而起,结果,报名人数远超计划;“抗日”未遂后,他痛定思痛,决定深入了解日本文化,于是狂看日剧,创办了当时在教育网风云一时的“日剧天地”。
1999年9月17日,为了庆祝北大研究生宿舍楼通网,他用自己的个人电脑搭了个BBS,最初的域名以他的ID“lepton”命名,三天后,进站欢迎改为塔、湖、图的画面组合。这个BBS被人称为一塌糊涂(ytht),是“一、塔、湖、图”的谐音。这是对北京大学校园内著名地点的一个概括,即博雅塔、未名湖和北京大学图书馆。 吴涛未能预见到,在关闭之前,ytht讲成为教育网内平均在线人数最多的BBS。他回忆称:我买了一个160M内存的机器,就觉得可以做糊涂一辈子的服务器了。 对于自己在论坛中的定位,吴涛的回答是:就是苦力,写代码的。
糊涂的站务,曾先后就读于清华、北大的史文倜回忆称,论坛的的规矩都是学生网友一起制定出来的,版主、站务都是要竞选上台,有任期,也有监督,搞的有模有样。一塌糊涂的成员如同孩子一样认真地加入网络中的这个民主游戏,论坛内还仿立三权分立的机制,以便对站务和版主也能进行投诉和弹劾。
在宽松的管理形式下,一塌糊涂形成了兼容并蓄的讨论氛围,其sex版是中国BBS上较早开设的性教育性质的版面,motss和lesbian版是国内BBS最早开设的专门谈论同性恋的版面。 史文倜称,在朦胧的理想主义鼓舞下,潺弱的一塌糊涂一直以最大限度的同情包容着各种言论。因此,公民生活、反谣言中心、台海观察、人权研究等得以也成为糊涂众多有特色的版面。
天涯现象:中文BBS的独特气质
1999年3月1日,天涯虚拟社区诞生。创办不久,它便以其骄人的访问量与每天几十万篇新帖文和数百万新回复名动江湖。
为什么天涯让这么多人喜欢?有人说是因为它的简洁,有人说是因为它的人文气质,是一个可以交流的地方,一些知名机构甚至将天涯评为最高端的人文社区、最具人情味的网络社区;也有人说它总在制造一个又一个话题,让许多人认识到网络的力量。关于这个虚拟社区,我们甚至可以说,它已经形成了中文网络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我们姑且称之为“天涯现象”。
天涯社区就像一个草根造星梦工厂。
2005年,重庆西南师大学生陈易怎么也想不到,自己9月中旬在天涯杂谈发表的一篇《卖掉自己救妈妈》的求助帖,会在一个月后演变成为一场惊动国内多家主流媒体的社会事件。蝴蝶翅膀与太平洋风暴的理论,在这起“卖身救母”事件中得以实现。而人们在关注这起事件的同时,也渐渐发觉,网络开始越来越多地成为社会、民生话题的发源地。甚至有人撰文指出,这次轰动全国的网络事件,其实只是天涯社区自导自演的一出闹剧,纯属自我炒作。有此一论也不出奇,因为长久以来,有太多太多网络明星诞生于天涯,天涯社区造星能力之强,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2001年的天涯有过三次造星运动。第一次是上半年西门大官人的出现,他以长篇连载《你说你哪儿都敏感》成为天涯新星;第二次是原“天涯纵横”文青兼愤青雷立刚在2001年5月担任“舞文弄墨”客座版主,依靠大量小说和散文迅速崛起;第三次是下半年“心有些乱”在舞文贴出其长篇小说《新欢》的头两部,这部小说过于故事化,但在当时创造了天涯点击的奇迹。
2002年,慕容雪村在天涯社区贴出他的长篇小说处女作《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很快得到网友的追捧,人气极盛,几乎所有论坛都转贴了这部长篇小说,《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很快成为网络文学的经典作品,慕容雪村本人也成为天涯社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2004年初,厦门女教师“竹影青瞳”在天涯社区个人博客里的贴裸照事件“弄瘫了天涯社区”,单日访问量达到150万人次。
到了2005年,诞生于天涯的草根明星更是不胜枚举,流氓燕、芙蓉姐姐,这些人走进天涯时,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ID,而从天涯这个平台走出,她们已经成了红极一时的网络明星。至于围绕“周公子大战易烨卿”的讨论和“卖身救母”事件,更是把天涯社区本身也塑造成为了一个明星,央视、凤凰卫视也参与到这些话题的讨论之中,成为影响中国传媒业的事件。
天涯从创建开始其自身的定位就是人文情感,其版块“关天茶舍”在思想文化界影响极大。中国互联网络年鉴上对其有如此描述:“关天茶舍的文章以思想性和学术性见长,由于人气旺,讨论的氛围也不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来这里的网友不乏国内著名的作家、学者,他们有些匿名参与讨论,有些就直接真名现身,这无形之中增强了论坛的影响力。”曾经一段时间,《南方周末》每周推出的“板砖爬行榜”上,关天茶舍更是独领风骚,每期至少有两条言论被选入其中,从此奠定了它在中文思想类论坛中的领军地位。天涯社区在传媒圈获得了良好口碑。
以尺度取胜的“封闭型”BBS
时间到了2003年,这年被很多人称为民间维权元年。2003年4月,一塌糊涂开设SARS版,那时北京已是谣言满天飞,人心惶惶。SARS版的出现,立即成为了来自各地的网友交换消息的场所。
这一年,网络上其他的BBS也是风起云涌,在关天茶舍,对孙志刚案、湖南教师黄静裸死案、乙肝歧视案等一系列维权事件的广泛讨论和介入,也使关天的“公民论政”的倾向达到一个高峰。
而此时的“张书记”(本名张健男),还是混迹于BBS上的燕山大学法律系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公司,张健男得到了一份网站内容编辑的工作。此后他还陆续参加了几个网站的交互项目。他称,时间一长,发现内容审查是用户体验的敌人,于是,在工作以外,他在想还能做些什么。
2008年8月,“热衷于八卦事业的兴趣小组”1984bbs上线,服务器在海外。张介绍,1984这个名字,是为了向奥威尔那本著名小说《1984》致敬。
1984bbs是封闭型同人社区,用户须向张健男发邮件申请邀请码,邮件中须有200字以上的自我介绍。张由此收到一万多份邮件。回想起来,张感慨:多数人的个人介绍,写得极为真诚和殷切。有个政府公务员在邮件中称,“自从3年前我上网到现在,我发现了另一个世界,开始思考以前没有思考过的问题……我们将给下一代留下什么?为了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为了心中的理想,请求加入群,给我一双更明亮的眼睛。”
张健男介绍,1984bbs以尺度取胜,这是网络防火墙内可访问的“最自由”的中文网络互动平台之一,它尽其所能的让公民享有知情权和表达权。
2010年10月12日,1984bbs关站。关站以后,张健男拒绝了去媒体的机会,而是去一红酒网站“木桶网”担任了产品总监。目前,他以“张淑姬”的身份潜水在微博上。经过一番观察后,他得出结论:微博现在的尺度和1984bbs差不多嘛。
被BBS改变的人生
1996年,互联网刚在中国起步。23岁的姚博有了第一台PC,上面有一个144的“猫”。当年,低端与高端的快乐,都算奢侈品。不过,至少他找到了让无数人受益的“思想的境界”,还发现了关天茶舍。在网上,他自称“五岳散人”。这个ID后来在网络上下声名鹊起,几乎彻底改变了这个北京胡同青年的人生。
回顾那个年代,魏英杰也感慨:每小时花三块钱(当时网吧上网价格),就可以过上截然不同的人生,哪里找去? 彼时,魏英杰的ID为“孤云”,正确的理解是“网络上孤独的云”。那时,他的人生低谷一谷还比一谷低,失业若干年,还欠下了一屁股债,直至2000年底回到福建乡下老家,当了一名村干部,业余在网上写了些酸不拉叽的文字。
靠着连着一台网络的电脑,他挣脱了父母亲生活一辈子的乡村。2002年,他来到福州,成了一名记者。次年,他又从福州到了上海《东方早报》。2003年初,余杰在关天茶舍发帖,回应关于他文章涉嫌剽窃的质疑,魏英杰就此采访了他本人和朱大可、谢有顺、冉云飞等当事人,做成网络访谈录。此事给朱大可留下不错的印象,于是介绍其到东早评论部工作。在东早创刊号上,评论版“自由谈”栏目第一篇文章发的就是他约王怡写的评论。
魏英杰讲述的并非一个人的命运。1995年,毕业于南京动力专科高等学校的赵静找到的第一份工作是无锡某饭店的总台先生。3年后,赵静在网上替自己取名“安替”。这是当年他写给女友的小说的角色,安替(anti)的意思就是反对。
他没日没夜地混在网上,以安替的身份游走在关天茶舍、世纪沙龙、中青论坛,并于2000年在西祠社区建立了“锐思评论”版。现在回顾起来,安替还是感慨,“我为网络ID这个身份的建立、努力是那么的强”。这份努力,帮助他离开了无锡,走向省城南京,继而又走向北京。凭借后来在几家媒体里的任职历练,这个最初厮混在BBS上的小个子江苏人,后来成为哈佛大学尼曼学者。
那时,网络还是个扬名立万的场所。不少人的网名,几年后会比身份证上的名字被更多人所知。2002年9月,《法制日报》记者李勇不甘寂寞,以“十年砍柴”的ID加入了关天茶舍。当时他正碰上人生的瓶颈,年过三十,一事无成,“一个以码字为生的人却要整天写自己看了都作呕的垃圾文字”。手痒之余,他忍不住写了几篇贴上去,第一篇有影响的帖子是《农民进城命若鸡》,描述农民工在城里被歧视、被欺负的状态,彼时孙志刚事件还没有发生,收容遣送正是最恶劣的时期,这篇文章跟帖如云,直至管理员不得不锁帖。
他回忆,天涯在北京的网友,最喜聚会,关天茶舍的聚会,每次都是吵声震天。他首次参加聚会是在大排档吃烧烤,到场的除了秋风、莫之许、五岳散人、陈永苗等人,还有现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杨支柱、传知行社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大军。第二次是在一个咖啡馆,听现任中国社科院研究员于建嵘讲湖南农民对抗基层政权的调查。
2003年,张大军从关天茶舍网上论坛开始做网下讲座“公民半月谈”,地点在北京三味书屋。十年砍柴记得,北大教授贺卫方主讲那次,其风度、口才、学识吸引了一大帮人从四九城赶来,将会场及外面的过道挤得满满当当。此风一开,甚是热闹。这一年开始,关天网友在各主要城市纷纷举办网友聚会和读书讲座。
在青年时评人羽戈看来,博客与微博一方面刺激了BBS的衰落,一面却接过了BBS的宏大使命。
王晓渔持类似观点。他认为,每一种的技术形式出现之后,都会重演很多思想问题,以“韩三篇”为例(2011年末,青年作家韩寒在自己博客上发表了《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文,从而在微博引起轩然大波),其实对于民主和民众素质的关系,在BBS时代就吵过很多次。
在他看来,这是历史的必修课。这些讨论看似重复,但是受众对象并不重复,十年前,是当时的20岁青年在讨论,再过十年,又是新的20岁青年在讨论。
“每个年龄段都要进入重新建造知识体系的阶段。基数在变化,重复是有价值的。”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