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自古“顾命”难善终
整理 | 田雄狮
 张成泽受金正日的托付,辅佐金正恩掌权。在中国古代,这叫“顾命大臣”,地位之显赫,可谓登峰造极。但是只要读一点历史,就知道“顾命大臣”从来都是九死一生的危险职业。

派系斗争中被清洗的“八大臣”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有名的顾命大臣排行榜上,肃顺为首的“八大臣”当有一席,而肃顺最终的下场,令人唏嘘。
咸丰皇帝病重,自知命不久矣,召肃顺及御前大臣载垣、端华、景寿,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八人入见,接受辅佐幼主的遗命。 
这八名顾命大臣中,咸丰的宠臣肃顺排名第四,不过实际上这个辅政班子以肃顺为首。当时肃顺的职务是内阁协办大学士、御前大臣、户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属于虚衔,御前大臣作为皇帝近臣,理论上也没有多大的正式权力,户部尚书倒有实权,不过也只是中央政府部长而已,但是,肃顺深受咸丰器重,流亡于热河的王公大臣都以他马首是瞻。
咸丰又在他身后的权力布局中加大后妃的权重,以此来制衡赞襄团的权力。他赐给皇后钮祜禄氏(慈安太后)一方“御赏”印玺,赐给小皇帝一方“同道堂”印玺,这两枚印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以皇帝名义发出的一切上谕、朱批,必须在起首处加盖“御赏”印,结尾处加盖“同道堂”印,方才生效。咸丰设想通过这样的分权设计,将政务的最终决策权与否决权、法令的审核权与签署权收拢于皇室,赞襄团的权力则被限制在“辅弼”性质上,不可直接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从而防止赞襄权侵吞皇权。因皇帝年幼,“同道堂”印玺又由其生母懿贵妃那拉氏(慈禧太后)代掌。
但咸丰皇帝留下的这个“老臣+新主”的权力布局,却隐藏着潜在的冲突:赞襄集团不欲执政大权被两宫太后分持,太后也不甘心让赞襄集团独揽朝政。于是乎,热河行宫内,大行皇帝龙驭上宾的悲怆气氛下,掩盖着争夺权力的刀光剑影。
咸丰的遗诏中存在着一个从字面上看不出来的漏洞——遗诏对恭亲王只字不提,有些掩耳盗铃地将恭亲王排斥在顾命大臣名单之外。恭亲王是咸丰奕詝的六弟,才干见识远胜于咸丰。后来的所谓“同治中兴”,就是以恭亲王为首的洋务派开创的。咸丰之父道光皇帝曾在立储问题上,一度举棋不定,立四阿哥奕詝还是立六阿哥奕訢?后来咸丰虽然继承了大统,但他对恭亲王的亮瑜情结却一直无法释怀。
当年(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咸丰皇帝“北狩”,匆匆命恭亲王为“钦差便宜行事全权大臣,督办和局”,即收拾烂摊子。不过这样一来,在咸丰远离帝都之时,留守京城的中央政府其实由恭亲王主持,而经其周旋,联军撤走,和局谈成,更使他获得了“僭主”一般的权威。咸丰的权力布局有意“遗忘”了这位雄略的六弟,可是恭亲王积累起来的势力不会马上消失掉。如果与恭亲王结成联盟,慈禧便完全有可能抗衡乃至扳倒肃顺集团。
九月二十三日,按赞襄团与太后的商定,是“恭奉大行皇帝梓宫(棺材)回京”的日子。梓宫回京有一套非常繁复的仪礼,慈禧便以小皇帝年幼,经不起折腾为由,与赞襄团商议是否有变通的方式。肃顺等人同意太后与小皇帝由赞襄团中的载垣、端华护驾,先行一步,回北京城恭候梓宫。
于是,慈禧成功地走出了摆脱肃顺势力范围、提前与恭亲王“会师”的关键一步。须知京城的政治局面,由太后的小叔子兼盟友恭亲王所掌控,慈禧回宫,便如龙入大海。
九月二十九日,两宫太后与小皇帝回到北京城,不待休息,立即召见恭亲王及其他朝中大臣,“缕述三奸(指肃顺、载垣、端华)欺藐之状”,一边说一边哭,眼泪与鼻涕齐流,花容与月貌失色,群臣也听得义愤填膺。一个曾经被肃顺羞辱过的大臣周祖培受恭亲王暗示,率先跳出来说:“何不重治其罪?”慈禧说:“他们是赞襄王大臣,如何治罪?”周祖培出了一个主意:“太后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问。”恭亲王这时将早已拟好的治罪诏书奉给太后,太后欣然钤印。
次日,群臣朝会,恭亲王宣读了拿问“三奸”的诏书,载垣、端华被当场拿下。当天深夜,护棺行至密云县的肃顺也被人从睡梦中揪出来,连夜解赴北京。可怜大行皇帝尚未入土为安,其临终指定的顾命八大臣已于顷刻间被解除权力,精心设置的权力布局也随之土崩瓦解。
肃顺、载垣、端华在内的顾命八大臣,他们身不由己地卷入了与两宫太后的夺权斗争,并在这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中落败。肃顺随即被押回北京,在菜市口问斩,载垣和端华被赐死,穆荫被流放,匡源、杜翰、焦祐瀛三人被革职。只有景寿一人得到善终。
此后清朝灭亡,帝制倾覆,顾命大臣这个悲剧的职业就绝了后。想要围观这种危险游戏,除了看电视剧,就只能看新闻了。

新主坐稳江山后,顾命大臣危险就来了
史上最风光的顾命大臣,当属西汉名臣霍光。霍光是名将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元狩六年(前117),霍光担任奉车都尉,侍奉汉武帝左右,得到武帝的信任。传说汉武帝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时,赐给霍光一幅画,画的是西周的相国周公旦背着年幼的周成王。这幅画大有深意,武帝希望霍光能够像名垂千古的周公旦一样,尽心竭力辅佐幼主。
后元二年(前87),汉武帝死,刘弗陵即位为汉昭帝,时年8岁。霍光已官至大司马、大将军,位极人臣。昭帝对霍光非常信任,当时国家大事,都由霍光决断。而霍光也展现出过人的政治才能,鼓励农桑、外和匈奴,在昭帝在位的十三年中,“百姓充实,四夷宾服。”
汉昭帝在公元前74年驾崩,当时才20出头,没有子嗣。霍光便拥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但刘贺刚到长安,就在宫中淫乱。霍光愤懑不已,召集群臣,商议废立。大司农田延年说:“当年伊尹为商朝宰相,废无道的太甲,殷商得以安定,后世称赞他忠诚。将军如能效仿,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霍光便向群臣说:“如果因此让天下混乱不安,一切责任都在我。”于是废昌邑王,迎汉武帝曾孙刘病已继承帝位,为汉宣帝。
在当政的20多年里,霍光对汉室居功至伟。班固曾经评价他说,霍光匡国家,安社稷, 即便是伊尹和周公,也不能超过他。汉宣帝曾下诏建造麒麟阁,令人画十一名功臣画像在阁楼上,霍光为第一。但是汉宣帝实际上对这位权臣极为忌惮。史书记载说,汉宣帝刚即位,去宗庙参拜,霍光随车同行,宣帝“若有芒刺在背”。霍光死后,汉宣帝就开始剥夺霍氏家族的权力,霍家试图造反,但事情败露,霍氏家族被尽数诛杀。 
忠心为国杀皇帝,非悲剧不可跟霍光遭遇同样命运的,还有南朝的徐羡之。
公元422年,南朝宋武帝刘裕驾崩,传位于长子刘义符,是为宋少帝。他留下遗诏,让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和司空徐羡之辅政。
少帝天资聪颖,膂力绝人,善骑射,解音律,但是沉溺于弈棋,游戏无度,不理朝政。两年后,即公元424年,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等认为,这样下去国家将陷于危险,便以太后的名义将宋少帝废黜,并随后诛杀,又派人杀了宋武帝的次子刘义真。要说这几位顾命大臣真是忠心耿耿一心为国。他们连皇帝都杀了,也没想过篡位,又立武帝的三儿子刘义隆为皇帝,是为宋文帝,年号元嘉。
宋文帝博涉经史,有文才武略,于是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几位顾命大臣觉得自己不负先皇所托,终于为国家找到了可靠的继承人,便将大权交还给文帝,以显示自己没有擅权篡位之心。
宋文帝虽然是被几位顾命大臣辅佐上位,但是作为皇帝,他绝对不能容忍大臣废立皇帝。宋文帝亲政之后,迅速稳固了权力,准备诛杀几位大臣。元嘉三年,宋文帝将徐羡之、傅亮治罪。徐羡之得到消息,逃亡到新林,自刭而死;傅亮骑马逃到兄长傅迪的墓地,被校尉抓住,随后也被杀。
同时,宋文帝又派兵讨伐谢晦。谢晦以为他们是忠贞之臣,不应该如此蒙冤,举兵反抗,随即兵败身死。 干了这行,大家注定要悲剧同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老皇帝选择的顾命大臣,都是老成持重、有威望有资历的人才;而对大臣来说,受命辅佐新君,也意味着老皇帝的无限信任和褒奖。但站在新皇帝的立场上,这些帮助他治理国家的人却是非死不可。跟这些资历声望都抵达顶峰的大臣相比,新皇帝既没有权威,又缺乏经验和能力,只要大臣有非分之想,新皇帝就危在旦夕。虽然登上了帝位,但谁能保证自己不会像刘贺那样被废,甚至像刘义符那样被杀呢?
所以,一旦新皇帝掌权,顾命大臣就是他们最早要除掉的威胁。
而随着老皇帝的去世,大权无人掌握,觊觎权力的人也开始参与斗争。受命暂时监管国家大权,却没有帝王权威的顾命大臣,也是觊觎权力者除之而后快的对象。只要给他们扣上一个图谋不轨的帽子,就能够名正言顺地为国除奸。

形色各异的顾命大臣
能被选中做顾命大臣者,给人印象都是能力出众,忠实可靠,先帝信得过的老部下,且没那么复杂的裙带关系。但龙生九子,各有不同。顾命大臣其实也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不一而足。
最忠诚的顾命大臣,非诸葛亮莫属。刘备死后,他继续辅佐刘禅,不因后主无能昏聩而生异志,仍是忠心耿耿,兢兢业业,为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的儿子与孙子也皆为卫护蜀汉政权而死。他对得起刘玄德的白帝城托孤,实现了自己对先主的承诺。
最狡猾的顾命大臣,当由司马懿领衔。他是曹操旧臣,深受信任,却以假象骗过曹操、曹丕父子,两度被授予顾命大臣。野心勃勃的他不是想着如何完成先帝托付,而是积极拉帮结派,培养羽翼,并装病示弱,设计除掉了其他顾命大臣,独揽朝政,最后由其孙子夺取了曹魏政权,完成了三国归晋的大业。他是少数成功晋级的顾命大臣。
最跋扈的顾命大臣,我们自然会想到鳌拜。鳌拜是康熙的顾命大臣之一,其他三位是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鳌拜结党营私,骄横跋扈,不仅排斥了其他三个顾命大臣,而且也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不尊旨意,不守臣节,颐指气使,横行宫禁,为所欲为,令康熙忍无可忍,最后设计将其生擒,籍没拘禁,不久死于禁所。
最败家的顾命大臣,则要算赵高了。赵高是秦始皇最宠信的大臣,秦始皇死后,赵高发动沙丘政变,与丞相李斯合谋伪造诏书,逼秦始皇长子扶苏自杀,另立胡亥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不久,他又设计害死李斯,继之为秦朝丞相,独揽大权,结党营私,征役更加繁重,行政更加苛暴,把秦朝的暴虐苛政推向了顶峰,从而大大加速了它的灭亡。所谓“二世而亡”,赵高乃为第一推手。
由此可见,在长长的顾命大臣名单上,得善终者鲜有。显赫而荣耀的顾命大臣,因此成为历史上最危险的职业。
即便是最为人称道的两个顾命大臣也不得不战战兢兢。西周成王年幼时,由周公旦辅佐。这位大臣尽心尽力。但是都城有流言,说周公旦图谋篡位,成王便起了疑心。周公旦恐惧不已,只好跑到东国躲藏起来。西蜀丞相诸葛亮受托孤之重,鞠躬尽瘁,但因为大权独揽,仍不免被后主时时猜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