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金色大厅”:人民大会堂“第一厅”
整理 | 周媌
 这个只有1000平方米的“窗口”,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因此“金色大厅”也被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第一厅”。

每年的中国总理记者会都是“全国两会”新闻报道的压轴大戏,而这场压轴大戏的“舞台”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三楼的中央大厅,也叫“金色大厅”。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领导人接见外国政要和各国大使递交国书的重要场所,如:2009年11月17日胡锦涛在这里举行宴会欢迎奥巴马。这里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举行中国最高规格新闻发布会的场地,是中国重大政经政策动向的“窗口”。2010年中国两会期间,由于报名参访的记者人数众多,全国政协新闻发布会也首次由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厅移师三楼的“金色大厅”。可以说,这个只有1000平方米的“窗口”,见证了中国的发展进程,因此“金色大厅”也被称为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第一厅”。

“金色大厅”的由来
此厅的正式叫法,极其普通,“三楼中央大厅”。只是因为举行总理记者会,有记者发现这里雕梁画栋,颇有皇家之气,遂称其“金色大厅”至今。
“金色大厅”,层高14.5米,其实分成两层,总面积达3300平方米,其中一层面积为1100平方米。“金色大厅”的主色调为金色,穹顶上5盏巨大的金色吊灯。厅内雕梁画栋,挑檐飞角,彩色玻璃、艺术铜雕、石材雕刻、高强吊胶饰线等新型建筑材料的巧妙使用,又为大厅增添了时尚靓丽。“金色大厅”内挂着1幅油画、5幅国画。北侧墙上的油画画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带着普通群众进入大会堂的场景,名字叫《伟业千秋》;东侧为两幅泼墨国画,一幅是《天马欢歌图》,一幅是《唐人辞意图》,均长18米,高3米;西侧墙上有三幅尺幅稍小些的国画,分别画着迎客松、漓江山水和梅花图。“金色大厅”南侧入口内还有一个屏风,屏风上画的是《唐人击鞠图》,几个仕女在马背上翻飞,挥舞击鞠。
“金色大厅”还挂有长18米、高3.72米的芜湖铁画书法作品《中华颂》。《中华颂》由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志和历时两个月创作而来,用楷书大字书写,由芜湖的铁艺大师储金霞携弟子将之锻造成铁艺书法。

2009年首度翻修
“金色大厅”始建于1959年。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本身的问题逐渐暴露,例如:天花板是木结构,因管线老化存在火灾隐患;当年施工在冬季,在浇筑混凝土时添加了氯化钾,现使其中的钢筋锈蚀,需要加固;原设计为休息厅,但现在已经是国家重要活动的场所,声学达不到要求,灯光照度不够,空调温度不够,冬季时大型宴会饭菜往往端上来就凉了;不隔音,噪声经常通过风道传到其他空间,影响工作。
2009年,长时间服役的“金色大厅”迎来了第一次翻修。翻修工程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
首先是整体的装潢设计。负责“金色大厅”新装修工程的是中国著名的建筑设计专家王炜钰教授。今年已经80高龄的王教授是一代才女林徽因的表妹,现在是清华大学建筑系的教授。迄今为止,她已经承担过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大厅以及人民大会堂香港厅、澳门厅的设计装潢任务。根据她的设计,“金色大厅”要把中国传统装饰风格和西洋古典建筑风格相结合,“让‘金色大厅’成为一个‘中国符号!’”
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的声学设计也是改造工程的难点之一。由于整个大厅的装饰材料均采用石材,因此,天花成为唯一可布置吸音材料的部位,整个大厅天花除去局部造型复杂的部分,均采用穿孔金属吸音板,而大量的沥粉贴金彩画也是在穿孔金属板上完成的,难度可想而知。另外,三层回廊的东西墙面在清华同衡规划设计院声学专家石慧斌的要求下,向上倾斜3度,最终使“金色大厅”的混响时间空插达到2.5秒,500人为2.3秒,1000人为2.1秒(改造前三层中央大厅混响时间为4秒)。声学专家创造性的解决了大会堂几十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声学问题,满足了大厅的使用要求。
今年的记者会期间,“金色大厅”首次新增无线wifi,让记者的等待不再枯燥。这个命名为“jinsedating”的Wi-Fi信号没有密码,可以自由链接,并且网速足够手机接发图片。如此体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令记者纷纷点赞。

1992年唯一阙如的一次总理记者会
政府首脑举行记者招待会是新中国的一个传统,从周恩来担任国务院总理的时候就开始了。1988年是中国人大新闻局成立以后的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也是换届之年。4月13日下午,大会闭幕之后,应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曾涛的邀请,新当选的国务院总理李鹏和副总理姚依林、田纪云、吴学谦,在人民大会堂出席了有400多名中外记者参加的记者招待会。这是中国国家电视台(中央电视台)首次开始直播‘两会’记者招待会,总理答记者问的场景也由此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1991年6月,李鹏受七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发言人周觉的邀请,第一次以总理的身份参加记者招待会。1992年3月20日至4月3日,七届人大五次会议召开,这期间,邓小平南巡实际上已成为两会代表和中外媒体关心的焦点,但当时南巡之事和邓小平谈话精神尚未正式公布。这一年,总理记者会没有举行,成为这一惯例开始以来唯一阙如的一次。
根据全国人大第三任新闻发言人周觉回忆,1993年3月31日下午,新任国务院总理和副总理准时出现在人民大会堂三楼中央大厅的记者招待会现场:李鹏坐在中间,他的右边是朱镕基,左边是邹家华,朱镕基旁边是钱其琛……从1993年起,“两会”期间总理记者招待会就常态化、制度化了。每年“两会”召开时,这个大厅都会成为中外记者关注的焦点,总理记者招待会通常安排在这里举行。
1998年3月,朱镕基出任国务院总理时曾在这里说:“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要赴汤蹈火,一往无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012年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闭幕会的记者会上,引用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答记者问。
每年全国两会,人大会议闭幕后的“总理记者会”都是压轴大戏,也中外媒体“两会新闻大战”的最高潮。根据惯例,报名参加两会报道的3000余名中外记者中,只有七八百人有机会参加总理记者会,而有媒体统计,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总理记者会上,只有130人次得到提问机会。
在没有政治任务的时候,“金色大厅”也会对公众开放,承办文化演出、商业会务等社会活动。如2012年12月31日,德国广播交响乐团“金色大厅”新年音乐会就在这里举行。这也是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对公众开放的首场音乐会。

(资料来源:网易网,搜狐网,百度百科,互动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