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黄晓阳:从互联网弃儿到互联网宠儿
本刊记者 周媌/文
 见到黄晓阳的时候,他正斜倚在他的办公椅上翻看一本小说。他的办公室里除了书,最多的就是他的书法作品,他说,这是他的爱好。他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书法作品让朋友们品鉴,除了朋友圈,微博也是他的常驻地,这些基于互联网的平台,拉近了他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说到《二号首长》的一战成名,黄晓阳显得十分淡定,网络的爆红让他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说起他的互联网体验,黄晓阳的情感十分复杂:他曾经自认为互联网的弃儿,又跌跌撞撞成了互联网的宠儿;在体验过互联网带来的巨大喜悦之后,伴随而来的麻烦也让他时刻保持着警惕……

 

从诗人到小说家

按照黄晓阳自己的话说,他的文学道路要比别人曲折得多。

十六七岁的时候,黄晓阳在校图书馆读到了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被诗歌之美打动,决定开始写诗,然而写了六七年,却也只是在报纸上发表一些豆腐块。后来,他又尝试写一些小短篇,可是他发现这并不适合话痨的他。

虽说在这段时期里,黄晓阳并无大的成绩,但是一些见报的小稿让他没有对写作完全失望。这段时期的挫败也使得他在文学创作面前始终保持着谦卑的姿态。在采访过程中,提到自己的写作经历,他用了好几次天资愚钝来形容自己,大概是因为之前的经历吧,我对写作始终是不自信的。尽管此时他已经是火遍全国的畅销书作家。

之后黄晓阳尝试过写名人传记,当记者,做编辑,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突破口。

 

从纸媒到互联网

在接触互联网之前,黄晓阳经历了非常长的摸索期。

一开始,相较于互联网,他更倾向于杂志。2006年,黄晓阳结束了自己的自由作家生活,从广州来到了长沙,担任《华声》杂志总编辑。

但是,纸媒的影响力却并不如黄晓阳一开始想象的那般美好。那时我的思维比较传统,认为杂志大有可为,可真实接触了,才知道纸媒已经开始式微,几年的总编辑生涯让他开始质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并开始寻找新的出路。

而这一次,他选择了互联网。

其实在他之前,已经有《鬼吹灯》、《盗墓笔记》等小说通过互联网走红,但对当时的黄晓阳来说,互联网还是十分陌生的。那个时候对于互联网我什么都不懂,我就像是一个被互联网抛弃的人。我能想到最直接的接触互联网的方式,就是把作品放到网上去,借此了解一下互联网阅读和写作到底是怎么回事。黄晓阳说。

黄晓阳开始将自己以前写的一些作品发表在网络上。他的第一站选在了天涯。然而,天涯的尝试并没有带来多大的反响,于是黄晓阳果断弃涯叔而去,转投到了当时十分火爆的起点门下,可惜还是反响平平,最终黄晓阳来到了新浪。

刚开始,黄晓阳还是延续以前的思维,希望把自己以前的作品挂到新浪网上,可是随着与新浪读书版网管交流的深入,新的想法刺激了他。跟新浪谈判的过程中,我发现式微的不仅是杂志,出版物的路也开始越走越窄,或许,互联网写作才是真正的出路。恰好那时黄晓阳心中已经有了小说《二号首长》的框架,再次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决定改变以往的作风,将这篇小说的战场从线下转移到线上。一稿成形之后,黄晓阳将《二号首长》挂到了新浪网,让他惊讶的是,作品一上线便引起轰动。

《二号首长》在新浪读书频道受到了众多网友的追捧,不到1个月的时间,点击量直逼2000万大关(截至本文发稿,达到了惊人的1亿3000万),长期稳居关注榜、销售榜、畅销榜等11个榜单第一。线上的红火带动了线下的热销,《二号首长》实体书,在20115月到6月,1个月时间内加印6次,31天破了10万册发行量,最终销售突破了130万册。2012年,黄晓阳以430万元的版税收入位居第七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3位。

这个曾经自嘲为互联网弃儿的人,一时间成了互联网的宠儿

 

从码字达人到改稿专家

互联网写作和传统写作的显著不同就在于,传统写作相对比较闭塞,只有整个作品完成之后,才能收到读者的反馈信息。而互联网不一样,它的写作方式是开放的,写作、阅读和信息反馈可以同步进行。这种明显的差异也改变了黄晓阳的写作习惯。

记者在刚进入《华声》杂志的时候,就听闻过黄晓阳码字速度之快的传说,对于他人来说的鸿篇巨制,于他来说却是家常便饭。跟互联网的接触却打破了这种惯性。

此前,他最多三稿就可完成一部小说的创作。但是《二号首长》在新浪网连载,使得他和读者有了直接沟通的平台,在读者提供的海量信息中间,黄晓阳发现,有许多不错的建议可以采纳。于是,在保持原有结构和故事走向的基础上,黄晓阳开始一遍又一遍地修改这部作品。这种修改,最初是在读者的追逼下进行的。到后来他意识到,作品一定要多次修改,于是修改作品便成了一种自觉。

同时,互联网也为黄晓阳提供了一个跟读者沟通的平台。目前,黄晓阳在新浪微博上一共有35963名粉丝,读者们可以直接通过评论和私信的方式跟黄晓阳进行交流。除了微博,他还经常在微信上跟读者进行互动。

互联网已成为黄晓阳宣传组合拳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通过网络进行宣传,并且同读者进行交流,很多人成了我的好朋友,反过来,这些人又成为了我的宣传员。黄晓阳说。

 

互联网给了甜枣也给了巴掌

黄晓阳尝到了互联网的甜头,但这种甜头并没有让他放松。

通过网络红火起来的他,很了解互联网捧红一个事物的能力,但这种走红很容易昙花一现。就像当年博客红火的时候,捧红了一大批博客写手,可是,博客衰落之后,这些人也就被公众遗忘。再看现在的微博,各个大V被网络推选出来,一旦微博不火了,他们也会要开始找新的出路。黄晓阳喝了一口茶,还是用他一贯的平静的语气。

黄晓阳的担心不无道理。互联网就像是一个小孩子,新鲜劲来得快去得也快,近期热点事件的更迭就是一个很好的注脚:对于马航的关注被周一见冲淡,而对周一见的热情很快就被刘强东和奶茶妹妹热恋的新闻取代。集体狂欢和集体健忘始终交替出现在互联网上,构成了一个大起大落的新事物发展的抛物线。

正是因为更迭速度快,不少网络作家试图在自己的巅峰期多赶制几部作品,这就造成了不少网络小说抄袭成风。黄晓阳告诉记者,他的《二号首长》也曾遇到抄袭的问题。黄晓阳对这种现象表示很无奈:现在网上很多小说就是你抄抄我,我抄抄你,情节都很类似。黄晓阳还拿之前很火的《甄嬛传》来举例。在他看来,甄嬛传里面的很多情节都是取材于《金瓶梅》和《红楼梦》,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很少有阅读过这两本书的,才会在看到《甄嬛传》的时候有惊为天人的感觉。不过对于《二号首长》,他还是十分自信的,画皮容易画骨难,情节可以抄袭,但是回合感和《二号首长》的精神内核却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网络法规的不完善也令黄晓阳担忧。互联网给盗版市场提供了便利,黄晓阳的《二号首长》就深受其害。《二号首长》前两部销量为130万册,由于某些原因,正版已经停印,而盗版却在市场里大行其道。黄晓阳2012年的博客里就记录了盗版带来的尴尬:

半年多来,几乎每天都有一些朋友拿着《二号首长》找我签名送人。因为停印,最近签出的书,全部是盗版,市场上已经见不到正版了。面对这些书,我实在无奈,不签吧,朋友们拿来了。签吧,明知是盗版,自己用签名的方式,为这些盗版书正了名。拿到书的朋友,会认为是正版。这个乌龙摆得太大了。

黄晓阳也向记者透露,盗版也是他《二号首长》迟迟没有推出第三部的原因之一。如果没有法律规范,互联网的商业将会是畸形的,这是不利于文学在互联网的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