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王先谦:毁誉参半的岳麓书院山长
本刊记者 刘念国/整理
                           

      王先谦(1842-1917),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

毁誉参半的一生
      王先谦生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4岁启蒙,20岁时父亲去世,因“糊口无资”,曾三次“佐幕于军营”。18岁补禀膳生,咸丰十一年(1861)赴安徽安庆,任长江水师向导营书记,数月后辞归。同治三年(1864),在湖北提督梁洪胜营充幕僚。同年乡试中举人,翌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累迁翰林院侍讲。
      光绪六年(1880)任国子监祭酒。复在国史馆、实录馆兼职,充云南、江西、浙江三省乡试正副考官。十一年督江苏学政。其间,他还疏请筹办东三省边防,罢三海工程,弹劾徐之铭、李莲英等。
      光绪十五年,王先谦卸江苏学政任,回长沙定居。次年主讲湖南思贤讲舍,并在讲舍设局刻书。光绪十七年任城南书院山长。二十年转达任岳麓书院山长(院长),主讲岳麓书院达10年之久。
      中日甲午战争后,维新运动在全国兴起,湖南一些士绅开始兴办近代工业。王先谦投资银1万两,与黄自元、陈文玮等集股,并拨借官款,于光绪二十二年创设宝善成机器制造公司,始终经理其事。
      光绪二十三年冬,湖南时务学堂成立,该学堂总理熊希龄聘梁启超、韩文举、唐才常等维新人士任教习。
      因维新运动高涨,王先谦攻击时务学堂总教习梁启超等“伤风败俗”,“志在谋逆”,“专以无父无君之邪说教人”,使学生“不复知忠孝节义为何事”;指斥南学会和《湘报》宣传民权平等学说为“一切平等禽兽之行”,“背叛圣教,败灭伦常”。并纠集张祖同、叶德辉(其门生)等提出《湘绅公呈》,呈请抚院对时务学堂严加整顿,驱逐熊希龄、唐才常及梁启超等维新人士。又致书陈宝箴,提出停刊《湘报》。还串通湘绅,鼓动岳麓、城南、求忠三书院部分学生,齐集省城学宫,商定所谓《湘省学约》,用以约束士人言行,对抗新思想传播。
      及至戊戌变法失败后,其门人苏舆编辑《翼教丛编》一书,集中攻诬变法维新,并颂扬王先谦能事先“洞烛其奸,摘发备至”。
光绪二十六年七月,唐才常等所领自立军起义失败,王先谦、叶德辉等人向巡抚俞廉三告密,导致湖南维新人士百余被杀,被湖南人骂作“劣绅二麻”(王先谦、叶德辉都是麻脸)。
      二十九年,学堂渐兴,王先谦仍主讲岳麓书院兼任湖南师范馆馆长。旋以“人心不靖”,“邪说朋兴,排满革命之谈充塞庠序”,遂不复至馆。同年,岳麓书院改为湖南高等学堂。
      三十四年,王先谦所著书籍经巡抚岑春煊呈送清廷,受到嘉奖,赏内阁学士衔。
      宣统二年(1910年4月)春,因为此前湖南发生水灾,米价不断上涨,一个市民家庭不堪米贵全家自杀,从而引发波及长沙全城的抢米风潮。
      事后,湖南巡抚、布政使、巡警道等地方高级官员均被革职,节制湖北湖南的署理湖广总督还奏报,“湘省民气素嚣,绅权颇重”,归咎于湖南的民风和“劣绅”,特别提到王先谦和叶德辉,说王先谦最初阻挠官府“义粜”,又公开发电报要求撤换巡抚,“殊属不知大体”;而叶德辉“积谷万余石,不肯减价出售,实属为富不仁”。清廷据此叱责王先谦“梗议义粜”,“降五级调用”。

著书满家,门庭广大
      王先谦任江苏学政时,在江阴做了一件在学术史上颇有影响的大事,即在创建仅三年的南菁书院内设立书局,奏准刊刻煌煌巨著《皇清经解续编》1430卷。
      该书搜集儒家经典书籍111家、209种,其中很多是清代学者考订、训释的成果。
      此外,王先谦勤于政事,办事效率极高。在历任学政中,能把全部考卷均亲自过目的只有他一人。
      他阅览文件和写稿均极为敏捷,他监考时端坐暖阁,收到试卷当即批阅,等到终场,已把全部试卷过目一遍,入选的部分带回略加复检,即交书房上粉牌提复,所以每场均无积压。
      “长沙阁老,季清巨儒,著书满家,门庭广大”,这是长沙近代著名学者和教育家李肖聃对王先谦的评价。
      王先谦学术成就最大的方面是史学,他治史的方法大体遵循乾嘉学风,注重校勘。其仿经疏体例注释旧史的代表作是《汉书补注》。该书旁采诸家之说,经多年穷究,使疑难不解之处得以通晓,因而至今仍受国内外史学界推崇。其他的注释著作《后汉书集解》、《新旧唐书合注》等也颇见功力,被后代史学史专家评为“王氏所作补注、集解诸作,都是校注书中标准的著作”。
鸦片战争后,随中西文化逐渐交流,中国学者开始著述外国史地,他也顺应时代潮流,于光绪年间撰成《日本源流考》、《五洲地理志略》。 《日本源流考》探讨日本的政事学术和治乱得失的本源,目的是欲使闭目塞听的中国能急起仿效。
      《五洲地理志略》是王先谦花4年时间辛勤编纂而成的,书中对欧美各主要国家作了较详细的介绍——一个原先遵循乾嘉旧规的学者,能睁眼看世界,辑成世界地理书籍,确实是难能可贵的。
      王先谦既是史学大师,又是经学大师,他曾花费半生心力,成《尚书孔传参正》一书,书中探讨《尚书》原委,旁证历代诸儒训释,博采《史记》、《汉书》、《论衡》等材料,对伪托之处详加辨正。今文经学大师皮锡瑞评价它“兼疏今古文,说明精确,最为善本”。
      此外,王先谦一生所作诗文共有44卷,1190篇,蔚蔚大观。他文宗秦汉,效法韩愈,笔力遒劲,气魄雄浑,诗宗杜甫、苏轼,自成格调,是晚清大家,与王闿运齐名,人称“二王”。
      1891年(光绪十七年),王先谦任城南书院山长。1894年,又转任岳麓书院山长。此后,主讲岳麓书院达10年之久。
      王先谦主讲岳麓书院期间,正是清末维新思潮兴起,书院改革呼声日高的时期。作为岳麓书院的最后一任山长,客观地说,王先谦既为书院教育制度及其课程的改革作出了一定贡献,也对维新思想和西学的传播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
      王先谦曾指出:“中国学人大病,在一空字。理学兴,则舍程朱而趋陆王,以程朱务实也;汉学兴,则诋汉而尊宋,以汉学苦人也;新学兴,又斥西而守中,以西学尤繁重也。”他进一步指出,“日本维新,从制造入;中国求新,从议论入。所务在名,所图在利,言满天下,而无实以继之,则仍然一空,终古,罔济而已”。
      他本人以科举进仕,又多次任考官,遵制以八股取士,自己又爱好八股文,但他并不主张生徒埋头八股制文。1898年他曾作《科举论》,认为八股时文已经“决裂横溃,其体已不能自立”,他主张废除八股考试,让士人“啬其精神,优其日力,多读有用之书”。即使在西太后下令废除新政,恢复旧制时,他也坚持认为八股“体实已灭裂”,“章句所用,而庸庸者因之束书不观,人才消耗,半由于此”。
      他鼓励生徒不为功名所累,应趋重实学,多读有用之书。由于他的引导,岳麓书院学生中涌现出大批在古籍校勘、注释和研究方面卓有成果的国学大师。
      他虽然注重于考据学,但并不是把学生局限在故纸堆里,而是提倡学以致用。他主张对书院课程进行改革,他说:“中国风气未开,才能未显,故外人声光化电之学,皆宜加意讲求。”因此,他主张书院课程“自群经、国文外,历史、舆地、算学、图画,中西共者也;各国语言文字,函宜通者也”。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学网、湖南政协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