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互联网+”应该+什么
文 | 王华玉
同样的两会舞台,不一样的精彩呈现。
      要问2015年两会都有哪些新料,咱们田雄狮编辑已在本期“特稿”(P30-32)里为您做了细致的梳理。怎么样?是不是被“互联网+”弄得鸡血淋头、心驰神往了?
      互联网潮流扑面而来,成为人们须臾不可缺少、政府也无法回避的事物。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先后8次提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了“互联网+”的新概念,迅速成为热词。新生事物在激动人心的同时,往往也容易让人惶惑。那么,面对“互联网+”来袭,我们准备好了吗?换言之,“互联网+”,我们最应该+些什么?
      无疑,互联网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以一项新技术的面目出现的。基于新技术,会产生相应的产业形态、经济模式乃至思维观念。因此,提到“互联网+”,我们首先想到的便是,互联网发展要增加新的技术,扩展更多的应用功能,开拓新的商业模式,等等。而这个,即便总理不倡导,政府不鞭策,不论是“二马”这样的大佬,还是遍地开花的小虾,都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钱景”之下,何患无勇夫?所以,在此不必赘述。
      我想多说两句的是观念和思想层面的“互联网+”。毕竟,与西方偏重工具属性相比,中国的互联网被赋予了更多的意识形态成分。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舆论场功能的强化,互联网管理成为中国各级政府非常挠头的政治课题。
事到如今,如果还呼吁人们去接受互联网,恐怕会骂“冬烘先生”了。但从春节微信红包走红而招致的一些非议来看,这种呼吁或许也不是多余。真心接纳、信任、拥抱互联网,用互联网思维武装头脑,我们需要“+”的还有很多。
      一个显见的事实是,在经历了前两年的喧嚣与疯狂后,中国的网络舆论变得淡定、沉静起来了。这恐怕不能全部归因于政府的强力管理,也与网民被谣言蛊惑、骗局坑害之后,吃一堑长一智有关。但还很不够,我们尚需增加更多的网络风险防范意识,否则有的是亏吃。
      而那些企图对互联网公器私用的人,骗子也好,大V也好,就要多“+”小心了。增加一些道德良心、法制观念、政治意识,会让你们的日子少一点忐忑。
      当然,在“互联网+”面前,最要补课的应该是政府管理者了。互联网庞大混杂的特性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承认这一属性,正视这一事实,才会有以时间换空间、变被动为主动的可能。堵,肯定是不行的;疏通、引导才是王道。如何增加互联网的规范性,用规则来为这股大潮导流,需要大勇气和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