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陆港龃龉何时了?
本刊记者 周媌/整理

香港又成了热词。
      事情原由是2月底以来的“反水客游行”,微博、朋友圈流传的视频里,戴口罩的游行者袭击内地游客、怒闯百货店、甚至当街上演全武行的画面,引爆了不少网友的怒点。
      曾经的港人,对内地同胞、对故乡的感情血浓于水,以至于以往每回内地遭遇洪涝地震等天灾,港人出钱出力、捐款赈灾总是全球首屈一指,以民间组织形式分赴内地贫困地区进行助学、扶贫的团体更是大有人在。
      而近年来,这种脉脉温情却被因内地游客大增而激烈的街头抗议和冲突取代。内地人不明白,香港回归十几年了,为何矛盾突然爆发?曾经受欢迎的“自由行”为何成了众矢之的?香港是否又真像某些人鼓吹的“离开自由行就不行”?内地和香港在此之后又该如何自处?

自由行怎么来的?
      其实,当初要求更多内地游客造访香港,是香港自己提出来的。
代表商界利益的香港自由党前党主席田北俊曾经撰文透露,早在2001年,香港经济还因为亚洲金融风暴而处于低迷状态时,他率领代表团访问北京,就直接向时任总理朱镕基提出,要求开放内地旅客到香港旅游,但中央政府迟迟没有拍板。
      到了2003年初,香港爆发SARS疫情,百业萧条。时任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作为香港特首董建华的全权代表,上京和中央政府商讨开放内地游客访港计划,当时已经有中央官员提醒梁振英:“日后那么多内地游客去香港,有可能引起逾期居留、治安等问题,香港承受得了吗?”梁振英回答说:“这些顾虑我们早就思考过了,既然中央支持开放自由行,香港会把所有准备工作都做好的。我们对香港警察、海关、入境处的工作都有信心。”    
      可正所谓人算不如天算,梁振英和整个特区政府,貌似都低估了内地游客数量大增所造成的冲击,当然,这些冲击不是考验特区政府的管治能力,而是针对香港民间的承受力。
      2003年7月28日,首阶段自由行政策正式实施,到2007年1月的三年半之内,有权审批前赴港澳自由行签注的内地城市,从四个增加到四十九个,赴港自由行的旅客每年都以双位数百分比增加,终于形成今天的天文数字。

香港对内地何时“变了心”?
      内地游客的到来,不可避免地改变了香港原本的样子。像旺角、油麻地、尖沙咀、铜锣湾这些地方,常年被大陆游客占领。“占领”的姿势也不太雅观。比如在有些人电影院里喧哗、磕瓜子,在台阶上席地而坐,在巴士上吃东西等。
      大量内地人的涌入,让香港本地人产生了被边缘化的感觉。举例说,香港北角附近的两间大商场,常年对持港澳证件的大陆游客八折优惠,而本地居民则没有。铜锣湾的gucci店,每到最新款的包包,往往第一时间被大陆游客买走,本地居民根本买不到。
      香港居民的生活也被激增的内地人影响。用香港的地铁来举例。香港的地铁承载是按照本地人口的日常流量计算的,但每天经过深圳各大口岸赴港的不少于50万人,节假日会到70万人——这是一个中等城市的人口数。比较来看,就是北京这样的超级大城市,在春运结束时的每日返城人口也不过30万。
总而言之,港人最近的不满,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回归这十多年来情绪的逐渐爆发。

“没有内地xxx,香港不行”?
      每当香港发生涉及内地的争议事件时,内地一种典型的意见总会流行起来,即“没有内地xxx,香港经济早就无以为继”,每次看到这种言论,小编都想呵呵。
      第一类xxx指代的是大陆游客香港自由行。
      内地开放自由行对香港旅游业很重要,但是不是取消了自由行,香港经济就崩溃了呢?这种事情显然不会发生。根据香港贸易发展局的数据,2012年香港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是金融、贸易及物流、专业服务和旅游。四大产业占了香港GDP超过六成,但在这四大支柱产业里,金融、贸易和物流才是最重要的支柱。旅游尽管跻身于四大支柱产业,单就占GDP比重来讲,不过是从1997年的2.6%上升到2012年的4.7%。所以,旅游业对于香港GDP的贡献率还比较有限,且不论内地停止自由行并不会让香港旅游业归零,即使旅游业归零,从比重上看,也不会对香港GDP造成致命打击。
      第二类xxx指代的是大陆给香港电力和淡水供应。
      先说供电,从1979年开始,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即已经与广东电力并网,售电给广东。这其中80%的售电收益,会通过电费补贴的方式,回馈给香港本地的用户。香港本地的两间电力公司——中华电力与港灯公司,在离岛设立的发电厂,足以供应港九新界地区。一部分工业用电,则购自深圳大亚湾核电站。
再说供水。香港的水有六至七成取自东江,年最高供水量可达11亿吨,现时年供水约7亿多吨。2011年之前的合同中,每年向港供水为8亿吨,实际使用则不足8亿吨(上一年度用水7.17亿吨,支付近32亿港币),节省的部分依然要付款,有香港媒体形容这是把两亿港币倒入海里。
      另外,因为香港处在一种复杂敏感的地缘政治之中,其供水系统更多的是政治角力的结果,而非出于港人的实际需求。在张烨《香港供水系统背后的政治》一文中就指出,1959至1979 年,港英政府积极建立本地供水系统。等到香港主权归属明朗化,港英政府才逐渐放弃了对本地供水系统的强化。而到1997 年,香港最终由一个殖民地城邦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中国不必再靠大量供水扩大在港影响力,中国在水资源分配上也不再给予香港特别照顾。
因此,香港与内地在供电、供水上,并不存在中央的“无偿支持”,更不会有断水断电香港活不下去这种事。

撕裂都是香港的错?
      老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在香港的问题上,这句老话依旧成立。
一方面,从香港的角度出发,除开内地游客对于原本生活方式的冲击,“两制”精神是否会被一种单一的政治模式所取代的担忧也困扰着他们,这已经逐渐演化为一种深度的焦虑。这种对于制度的焦虑感无处发泄,最终拓展到对内地普通民众的仇恨之上。
      另一方面,内地这边,在一些公共讨论上,也少见理性的思维和有远见的反思,反而是一些贴标签式的歧视性言论层出不穷,让人心寒。毕竟,一个撕扯的社会,并不会仅仅只由一种力量单方面加压形成。当两方都采用一种极度不理智的方式互相攻击的时候,只会愈发加深裂痕。
      其实,香港和你我他居住的城市没有多大区别,多数居民追求的都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小小的确定的幸福),看到新闻,一半人不关心,一半人“呵呵”,只有少得小数点比例的人血脉贲张。
      陆港关系争论这么多年,最精彩的总结只有八个字:屌丝互掐,精英互惠。
      香港当然需要改变,但是改变需要来自于两股力量的共同发力。香港人士应该走出恐惧和愤怒,继续坚守香港的核心价值——法治、文明和理性;身在内地的我们,也该从“恩主”的梦中醒来,更加理性地看待香港。
                                                                                    资料来源:腾讯网、凤凰网、“原来酱紫”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