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正文
靖国神社看仔细
整理 | 周媌
 图:IC

 据日媒报道,考虑到与中国、韩国的紧张关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和副首相兼财务大臣麻生太郎并没有在2013年8月15日当天参拜靖国神社。
从1951年吉田茂开始,日本各届首相几乎都曾到过靖国神社参拜,但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前,他们都极力避开8月15日这一“战败日”敏感时间,并以私人身份前往。1975年,三木武夫首次在8月15日以私人身份参拜。此后首相及阁僚参拜情况逐渐增多,靖国神社也已经成为一个日本形象的“代言”,一个充满不反省、血腥、蛮横与暴力的符号。
虽然中国人对靖国神社仇深似海,不过对于靖国神社仍然缺乏了解。靖国神社究竟是什么样子?参拜的过程怎样?你是否知道除了供奉臭名昭著的甲级战犯,那里还供奉着2.8万中国台湾人的牌位?政要频繁参拜靖国神社是否有幕后推手?对于日本民众来说神社又究竟意味着什么?
靖国神社究竟什么样?
在靖国神社的官网上你可以看到参观程序——从入口沿正道行进,可到达净盆处,进去以后要在净盆处拿起一个长柄的木瓢,舀满一瓢水,先是右手持柄洗左手,再用左手持柄洗右手,然后用右手持柄舀水放在左手,再用左手将水送入口中漱口,再洗下左手,最后一次将水沿手柄流下冲洗瓢柄,然后将木瓢按照原样放回原处。在神殿前,参拜者先投入硬币作为香钱,然后二拜二拍手进行参拜。神殿外,有结愿树,上面挂满了参拜者求的神签。
中国赴日本的留学生宋倩描述了她印象中的靖国神社:“我见到第一个大门,特别大,进去以后里边挂满了黄色的灯笼,每个灯笼上都有一个名字,没见到特别有名的人,可能也因为看不过来。后来知道,那个大门叫‘鸟居’。进入鸟居后,在通往拜殿的正上道,矗立着一座佩有日本刀的武士铜像,这是明治维新时期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大村益次郎。在第二鸟居处有两座石塔,上面书写着日本明治维新以来历次战争中日军的‘丰功伟绩’,其中也包括侵占我国台湾和东北等内容,无不充斥着日本兵的野心与好战。”
日本在华留学生端木表示,通常的神社只有一到两个鸟居,而靖国神社应该有三个鸟居。“鸟居好比神社的山门,代表人间和神界的分界线。第一鸟居应该是钢制结构的,巨大无比,旁边就竖立着刻有‘靖国神社'四个大字的石柱。”
“我们去游学馆的时候,对于日本人那种粉饰罪行的行为深恶痛绝。因为那里保存和展示着靖国神社内‘祭神'的遗物、资料、武器,是日本战前最大的国立军事博物馆。”宋倩表示,“你在那里完全看不到南京大屠杀的任何介绍!他们就说昭和哪年哪月,包围南京的部队进攻时还用红笔标明外国权益和难民区。还说‘南京城内,一般市民的生活恢复了和平’,这句话我记得特别清楚!”宋倩气愤地回忆。
在华日本留学生端木说,他在中国读的是对外汉语教育硕士,2011年邀请过几个中国朋友去东京玩了几天,也带他们去了靖国神社,“他们主动要求去的”,端木解释说。在游学馆里,端木没进去,因为他“知道里面写了什么,不好意思进去”,“后来他们几个出来,我也没敢问怎么样,他们知道我很友好,也没说什么过激的话,但我能看出来他们表情很……凝重,”“对,就是这个词”,端木补充道。
据报道,游学馆在介绍侵华历史时歪曲历史,关于卢沟桥事变(日本称“支那事变”),歪曲为“中国方面拒绝日中和平的意志,中国正规军向日本军队非法射击,日本军队反击,使整个北支那变成战场”。关于南京大屠杀,游就馆称“昭和12年12月,包围南京的松井司令官向属下部队发布草图,用红笔标明外国权益和难民区,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中国军队败退到下关,遭歼灭。在南京市内,对那些换上百姓服装的战败士兵进行了严厉揭发”。
整个靖国神社,从空中俯看,其轮廓像一把头朝西,柄朝东,刃指北的菜刀。表面上是肃穆与古朴的,但其中供奉的战犯的排位,却无时无刻不在昭示着他们的罪大恶极。充满安静与暴力的靖国神社,映射着日本人“菊与刀”相融的性格。

靖国神社里为何会有台湾人?
靖国神社已有144年的历史,它是日本天皇唯一需要鞠躬的地方。从倒幕运动到甲午战争,再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那里一共供奉了2466532名战死者,包括两位日本亲王,其中一位死于中国华北,一位死于中国台湾。值得注意的是,被祭祀在靖国神社的不只有日本人,还有28000中国台湾人,二战中,他们或被迫、或自愿加入日军并战死,至今仍未魂归故里。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当局对台湾民众进行了赤裸的殖民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下,产生了“台籍日军”。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政府于1937年9月开始雇台湾人充当不具备正式军人身份的士兵。1942年1月,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本兵员出现匮乏,当时的“台湾总督府”开始接受台湾人志愿从军的申请。据日本厚生省统计资料显示,自1937年到1945年为止,“台湾总督府”总共招募了军属12万名,从1942到1945年则征募了军人超过8万人;这20多万人中有3万人在战场上阵亡,比例高达15%。
被征召的台籍日本兵主要从事后勤工作,但也有人上阵杀敌。战后,26名台籍日军被盟军法庭以日本人身份判决死刑。事实上,日本政府对这些台籍日军并不信任,他们和真正的日本士兵也有着明显的差别待遇。所以,他们在为日本“效忠”的过程中又承受着在殖民者面前的劣等感。  
1945年战争结束,当广大“台籍日军”随着台湾光复成为中国国民时,他们在战争中死去的2.8万名战友,却被送进靖国神社,被当作日本的神供奉起来,魂魄难归故土。
早在1979年,部分阵亡“台籍日军”的遗族就派出代表,抗议靖国神社,要求将先人灵位撤出。
多年来,台湾女“立委”高金素梅,作为被日本强征到南洋作战的“高砂义勇队”死亡家属代表,曾五次奔走日本,不断到靖国神社进行抗议提出要求书,要求靖国神社拿出台湾出身的死亡者名单,并将台湾原住民灵位撤出靖国神社,但每次都无功而返。靖国神社里,那些身为中国人,却以日军身份战死的亡魂,何时能归回故土以得安息还是未知数。

参拜靖国神社的幕后推手是谁?
事实上,一直以来,日本政治家参拜靖国神社的背后有一个关键推手——日本遗族会。
日本遗族会是战后日本遗族们为了互助扶持而在各地成立的组织,经过不断壮大于1947年形成全国统一的遗族联盟。战死者的意义一直是遗族会内部所讨论的核心问题,遗族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试图改变社会对于战死军人的评价。
首要的手段就是利用靖国神社来做文章,用政要们的参拜来提升战死者的地位。
1956年,遗族大会决定将“推动靖国神社以及护国神社(地方供奉战死军人的神社)由国家或者地方自治体护持”作为活动方针,此后联合自民党在国会上提出了《靖国法案》,以期实现靖国神社的国有化。然而战后日本《宪法》中确立了“政教分离”的原则,为此《靖国法案》从1964年到1974年期间在国会中屡战屡败,即便遗族会发起“2000万国民署名运动”也仍然无果而终。
《靖国法案》石沉大海后遗族会的主要方针转变为“促成首相以及阁僚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遗族会的非公开官方出版物《日本遗族通信》中设有“政治与选举”专题,主要介绍自民党的候选人以及刊载他们的问候语,同时也会强调遗族会的政治诉求。日本遗族会章程中的第一条是“彰显以及慰藉英灵,促成首相以及阁僚参拜靖国神社”。这无异于一种赤裸裸的叫卖:谁承诺参拜,选票就归他。
遗族会的做法从旁人看来不可接受,但是他们却有自己独到的理由。遗族会内部的主流意见认为战死军人是由于国家发动的无谋战争而被迫牺牲,战死军人是受害者,所以身为受害者的亲人有权利获得政府的赔偿。
然而强调军人是被害者的观点容易推导出另一个结论:军人死得很冤枉,死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为了不让人们得出这个结论,他们想方设法寻找并赋予死去军人正面的意义。这种“努力”渐渐获得了收效,《日本遗族通信》在1960年后对战死军人的主流评价变成了:“战死者崇高而有尊严,他们的牺牲为今日的和平做出了贡献。”
遗族们希望告诉日本国民:军人的牺牲带来了现在的和平,要珍视和平。讽刺的是,这种为了自我慰藉而构建的靖国史观恰恰是日本无法与当年受害国坦然走向和平的障碍。
这一结果在靖国神社游就馆出口前的《感言册》上有着鲜明的体现:一部分是日文,道出留言者对历史“真相”的恍然大悟且对和平来之不易的珍视;还有一部分是中文,道出留言者对展示内容的满腔怒火,甚至不惜留下最脏的字眼。

日本民众是怎么看神社的?
一般时候,人们参拜神社以表示对神的尊敬,并祈求祝福。在特殊的日子里更会有很多人去神社参拜,比如:新年、日本儿童节以及其他节日等。根据日本传统,新人们会在神社里举行婚礼;新生儿出生几天后也会被带到神社去祈福。
参拜神社的方式也氛围同上文中提到的参拜靖国神社时是一样的。
据资料表明,各种神社的活动据说一个地区一年最少举办一次,这种文化习惯已经传承了上百年。庆典上各个神社都会把自己的镇社之宝——神龛请出来。大多数的神龛都是由人来抬的,在抬神龛的人群中很难找到年老者,大多是较年轻的小伙子和姑娘们。日本人结婚,多到神社举行婚礼;有病,有灾,也多到神社占卜;兴建土木、自家盖房也到神社请神主保佑;日本人很务实,遇到了烦心事,考大学,找工作,恋爱,结婚,也都到神社去抽签,如果得了上上签,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感觉心安理得;即使求的不是上上签,认为只要系在树上便可免去灾祸。
总之,日本人认为只要去了神社,求了神便可以保身、保平安,所以与神社有千丝万缕的,割不断、切不断的利害关系。参拜神社很现实,就是为祈求神主保佑,过上幸福安康的生活。神道与神社,已经渗透到日本人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说日本人与神社有着不解之缘。对大多数日本人而言,“参拜靖国神社”并不代表“反华”。他们不理解中、韩国民的想法,所以每次遭受中韩谴责时才会抗议其干涉日本内政。